![]() |
|
![]() |
||
謝正軍繪
對於應試教育,人人提起來痛心疾首,但為什麼行動上又常常表現得無可奈何、無所作為?素質教育改革喊了很多年,為什麼在很多地方,這項改革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山東是怎樣破解這一難題的?『山東樣本』的經驗又能給其他地方帶來哪些啟示?
打破應試教育的『緊箍咒』
開『罰單』用重典
治頑癥用重典。為了讓這次素質教育改革真正『軟著陸』,不再像以前那樣『文件發下去,抽屜鎖起來』,山東省對違紀違規的學校開始『動真格』。在過去的一年中,山東省教育廳共開出幾十張教育『罰單』:2所學校被暫停招生資格,12所違規學校被撤銷省級規范化學校稱號,3名校長被免職,40名校長、2名縣教育局長受到行政處分。
用如此大的力度推進素質教育,不僅在山東歷史上從未有過,在全國也很罕見。有專家表示,這些『罰單』,顯示了山東省教育部門『與其坐而議,不如起而行』的改革決心。
不過,人們不知道的是,這些看似平靜的『罰單』背後,其實充滿了地方與教育廳的『利益博弈』。一些學校違規被罰後,地方上總會派人來教育廳求情。『我們頂住了壓力。校長的處理權限在地方政府,你不撤校長可以,那教育廳就撤銷你省級規范化學校的牌子,這意味著真金白銀的損失,地方和學校的名譽也會受損。』山東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關延平說。
山東省教育廳不久前進行的一項調查也許更能說明問題。被調查的地市教育局長、高中校長中,有近半數認為,當前推進素質教育,最大的阻力仍然來自不科學的教育政績觀。很多校長、老師承認,盡管不公開排名了,但是受傳統思維方式和管理模式影響,高考的壓力仍然很大,昇學率仍是校長們最關心的一個指標。
一位高中校長一語道破『玄機』:『如果各級領導不再給我們施加高考昇學壓力,我們也就不用在素質教育與昇學率之間「走鋼絲」了。』他說,一些地方的教育管理者用前幾年抓GDP的辦法抓教育,層層下達昇學指標,並以考試成績、名次定獎懲。為了提高昇學率,近年來,各地各校的惡性競爭愈演愈烈,有的學校每年用於招收高分復讀生的費用就達二三百萬元,有時一個『好學生』,甚至有五六個學校爭。
有教育專家表示,在素質教育推進的起始階段,山東省用行政處罰的手段處理問題,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對不規范辦學行為長期采取高壓態勢,不是治本之策,關鍵還是要優化教書育人環境,走出『教育GDP』的誤區,打破戴在校長、教師頭上要分數、要名次的『緊箍咒』,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和教育政績觀。
保證高考競爭的公平性
以省為單元整體推進
山東這次改革還有一條更關鍵的經驗:以一個省為單元整體推進。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齊濤表示,在目前的高考體系下,山東是一個高考錄取的單元,全省高中『齊步走』,就可以讓全省的孩子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素質教育就具備了可行的前提。
萊蕪市教育局局長陳燦群的話,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全省『齊步走』的必要性,『如果讓萊蕪自己試點,我堅決不乾。各市的昇學利益是有衝突的,必須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就像看足球賽,大家都坐著看,挺好;要有人非不自覺地站起來,那麼誰坐著誰就會看不到球。全省統一行動沒有風險,我們堅決執行。』
山東剛開始動真格的,持觀望態度的人不少。一年過去了,贊同、表揚的聲音慢慢多起來。對此,齊濤坦言,這次推進素質教育,不是改良,不是新政,更不是別出心裁的革命。它只是一種回歸,是試圖回歸到教育的基本規律上來,『而且,目前山東做的仍然只是「皮毛」,比如規范作息時間,規范節假日,規范作業量,這些都是教育管理最應該做的、最基本的東西。至於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核,我們並沒有觸及。』
『對於素質教育來說,統一思想仍然任重道遠。教育行政機關的轉變困難重重,教育政策的執行力仍然面臨挑戰。』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坦言,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仍在阻礙改革前行,『素質教育為什麼難推進?這裡頭既有老障礙,又有新問題。』他說,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望子成龍』思想、找工作時『惟文憑論』等,就是老障礙;而目前城鄉教育條件的差距、對教師和學校的評價機制不完善、教育中的利益格局需要調整等,就是新問題,『這些問題,不是教育部門一時能解決的,也不是山東省一地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