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進課堂” 素質教育還是形式主義?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人民網 作者: 編輯:周曉宇 2016-10-12 09:37:14

  據報道,廣東最近出臺的中小學地方綜合課程指導綱要把了解廣東菜系、品鑑和製作廣東美食納入中小學課堂的學習中。雖然目前尚無關於粵菜的教材,誰來教、如何教也處在摸索階段,但記者瞭解到,已有不少廣州的中小學開設有相關的烹飪課、煲湯課;有些學校的課外活動也將粵菜作爲廣府文化的重要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瞭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更何況地方文化也確實需要傳承。結合本地的實際,把原本家庭化的烹飪與煲湯課程,弄成選修課登堂入室,確實有“從娃娃抓起”的況味。畢竟,食色性也,既是一種的人基本需求,也是一種最基礎的文化。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大背景下,讓粵菜走進課堂具有某種國際範兒。

  懂得地方飲食文化並具有操作技能,讓孩子從小就能“上得廳堂”,確實是一件善莫大焉的好事,並切合了素質教育的形式要件。不過,要做好粵菜進課堂並不容易,其除了受場地的侷限之外,教材是否科學和合理,師資是否符合要求與條件,軟硬件是否匹配並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則是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否則,粵菜進課堂最終只會落個得“形式想象”的境地。

  其實,就現實來看,“××進學校”並不鮮見,甚至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勁,比如京劇進校園、長跑進校園、法律進校園、美術進校園……有的地方還有“高爾夫進校園”,林林總總,不一而論,進的理由也都大同小異,相差無幾。但在既有的教育模式之下,進課堂往往都是“虎頭蛇尾”,開頭轟轟烈烈,之後則黯然收場。

  就所進校園的項目來說,幾乎每一個都具有“從娃娃抓起”的正當性,甚至可以提升到素質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高度。不過,素質早已成爲一個筐,任何形式化的東西都可以同其套上近乎、扯上關係。若是設置和處理不當,不但無以成爲素質之歡,反倒成了課業之重。尤其是一些項目本就專業化較強,需要在普及的時候更爲生動活潑,爲中小學生所能接受,然而一到實施之時才發現硬件根本達不到要求。在沒有教材也無師資的情況下,就輕易開設烹飪課、煲湯課,顯然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爲。

  更何況,形式具有多樣性,不過道理往往只有唯一性。在學生負擔本就繁重的情況下,與其層層架屋式的進行項目追加,不如紮紮實實搞好一個項目,既能保持工作的延續性和系統性,又能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將其作爲素質教育的載體功能發揮到極致。若是一味只重視數量上的追加,而沒有質量上的堅持,那麼“粵菜進課堂”則難以成爲學生之福,更無以成爲教育之幸。(堂吉偉德)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