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對『科學』流言公眾需要『免疫力』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編輯:周曉宇 2018-01-30 09:12:26

內容提要:近年來,各種新媒體平臺日益崛起為科學傳播提供了機遇,讓科學信息能夠及時准確地送達目標用戶,同時也能夠對熱點事件作出及時的反應。但與此同時,一些披著科學外衣和更為隱蔽的流言也在不斷滋生和傳播。

近年來,各種新媒體平臺日益崛起為科學傳播提供了機遇,讓科學信息能夠及時准確地送達目標用戶,同時也能夠對熱點事件作出及時的反應。但與此同時,一些披著科學外衣和更為隱蔽的流言也在不斷滋生和傳播。

對近年來的“科學”流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它們大多通過移動互聯社交工具傳播,在這種基於信任關系的傳播模式中,信息的接收方很容易因傳播者的親友身份而輕信其轉發的內容。這些“科學”流言往往是披著科學外衣的偽科學,內容中常出現很多專業用語,引用國外科學期刊內容,還常有專家出場,看似引經據典,其實是移花接木、子虛烏有,或是將科學上尚無定論的多種意見中的一種拿出來,作為絕對正確的信息進行傳播。

要想有效抵制“科學”流言,必要的法律懲戒措施應該跟上。“科學”流言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甚至還會引發現實空間中的群體性事件和社會動蕩。因此,加強互聯網監管,厘清那些混淆真相、顛倒是非、誤導公眾的流言,嚴懲網絡謠言傳播者,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學”流言的重復傳播反映了糾錯信息的傳播廣度和持續時間不如流言本身,強力糾錯效果不明顯這一客觀事實。因此,需要更多的科學解釋湧現,從而擊碎偽科學的面具,向公眾傳播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大家對科學類流言的“免疫力”,提昇公民的整體科學素質。

從這一方面來說,科學家需要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分享給大眾,這樣他們纔能在例如接種疫苗、轉基因食品等重要的科學問題上作出明智判斷,而不是被流言困擾。

與此同時,繼續推進現有的科學家與大眾的對話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這方面我國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國科普日累計舉辦重點科普活動2.6萬多場,參與公眾近6億人次。同時,隨著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系列活動的開展,可以說老百姓對於科學的了解越來越深。但也必須看到,老年人、農村人口等群體還處在科學資訊來源的劣勢位置,這些群體成了流言鑽空子的“重災區”。

紹興市科協、國家統計局紹興調查隊聯合公布的2017年紹興市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報告顯示,城鎮人口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2.2%,農村人口則為8.4%,城鎮高於農村3.8個百分點;18歲至29歲公民基本科學素質水平最高,達到了18.6%;60歲至69歲公民基本科學素質水平則偏低,僅為6.0%。這種形勢在全國也較為普遍。因此,應該把這些群體作為科學傳播需要重點關注的人群,所有的科學傳播活動,都必須關注到資訊豐富者與資訊匱乏者之間的鴻溝,更需要考慮從老年人和農村人口的偏好角度來設置科學傳播的方式、角度和議題。(伍子平)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