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山區校的教師生態調查: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 編輯:周曉宇 2016-12-22 14:44:29

  2、回到宿舍就想趕緊躺下

  “沒有校醫,沒有專職實驗員、圖書管理員,宿舍管理員、保安的數量也差一半。”

  “明知道這些老師身體有着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也只有讓他們帶病堅持。”楊健康無奈地說,無論年長還是剛入職,雅江中學的教師們每天都超工作量地“運轉”,大多數教師還身兼多職。

  白清平是雅江中學工作量最重的教師之一。2010年到校工作時,就擔任兩個班的語文教師,同時在政教處工作。兩三年後,學校一名語文教師調走,校長給他“做工作”,又讓他接替了一個班的語文課,同時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和政教處副主任工作。今年,他的教學工作又變成了4個班的歷史課、1個班的語文課兼班主任。

  “如果把這些工作都換算成課時的話,我一週下來差不多30節課時。”白清平說,他每天早上7點就起牀出門,晚上11點能回到家躺下就不錯了,“中間除了吃飯,幾乎就沒從學校工作中抽出身。”

  “肯定疲憊啊,每天回到宿舍就想趕緊躺下!不過學校缺人,校長這樣安排也是迫不得已。”白清平說,學校很多教師的工作量也並不比他少,自己現在還年輕,身體吃得消,就多分擔一些。

  中午12點半,劉賢成匆匆在食堂吃了碗麪,又趕回到了文印室。

  桌面上,一字排開堆滿了即將分發給歷史組的複習試卷。“我要等着教師來取,一點過後,我還要去參加學校理化生教研組的會議。”

  劉賢成已經56歲,按照民族地區的標準,他早就可以退休。但因爲學校人手不夠,他仍然堅持上班。而自從2007年,他從雅江縣一所村小調到雅江中學文印室工作後,每天的工作就與“忙碌”和“繁雜”離不開了。

  “全校所有的文印資料都是我一個人搞定,特別是期中、期末時,需要印刷的各種考試試卷成堆,印刷機從早到晚就沒關過機。”他介紹。

  不僅如此,因爲學校人手不足,劉賢成還兼任理化生實驗室的實驗員和器材保管員。“學生只要有實驗課,我就必須趕在上課前把需要的實驗器材、化學藥品等準備好,再趕回文印室。”他說,這樣的來回奔波,每週至少有兩三次。

  任課教師數量尚不能滿足,雅江中學所需的後勤職工更是捉襟見肘。“沒有校醫,沒有專職實驗員、圖書管理員,宿舍管理員、保安的數量也差一半。”雅江中學總務主任扎西多傑說起“手下的員工”一籌莫展。

  53歲的扎西多傑還兼着高三4個班的體育課教學任務,“課間操、藝體操、籃球隊訓練都要負責”。他介紹,按照標準,學校應有2—3名校醫,但現在一個都沒有,“我們本來想從鄉鎮衛生站招一個,人家瞭解了待遇後就不來了。”

  按標準,學校圖書管理員需要2—3名,但直到這學期,學校唯一的圖書管理員仍由扎西多傑兼任,這學期剛調來一名體育教師,幫他分擔了這項工作。

  “我也沒辦法守在圖書室爲老師和學生服務。”扎西多傑說,按要求,每天中午1—2點,下午4—5點,圖書室應向師生開放,但他分身乏術,根本做不到,“只能讓班主任把學生要借的書統計起來,統一借閱和歸還。”

  3、高寒缺氧讓很多老師吃不消

  內地便利的交通、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優厚的績效獎勵很容易把“高原補貼”的收入蓋過去。

  雅江中學的師資困境讓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揪心,他們爲此做了許多努力,諸如通過統一招考、特崗教師、免費師範生等措施補充教師,但終究收效甚微。

  “主要原因還是條件艱苦,留不住教師。”雅江縣教育局副局長真他說。

  雅江縣位於甘孜州南部,因曾經是雅礱江重要渡口而得名。該縣地處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區,大部分地區海拔3000米以上。雅江中學依江而建,地勢狹窄,推門望去,前後都是密不透風的大山。

  “我們這兒10月中下旬就入冬了,最冷時溫度達到零下十幾度。高寒缺氧,老師最容易患的就是冠心病和關節疼痛。”真他說,不僅非甘孜州籍的教師受不了,甘孜州本地的教師身體也吃不消。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工作,雅江中學教師的工資收入與內地市(州)教師並無多大差別,“唯一多的就是我們有民族地區的高原補貼,但這部分並不具備多大吸引力。只要有機會,老師們都想調走。”楊健康說,內地便利的交通、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優厚的績效獎勵很容易就把“高原補貼”的收入掩蓋過去。

  丁思強2006年懷着“對民族地區的嚮往”從四川安嶽縣一所中學主動調到了雅江中學,如今他卻後悔當年所做的決定。

  現在,丁思強每月工資4500多元,但支付房租、生活費和孩子的教育費後,每月收入所剩無幾;如果返鄉回趟家,來回車費就要花去近千元。

  “當時聽說工資比內地教師高,想着能增加收入的同時還能爲民族教育做貢獻。但真正到了學校後,卻發現現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他說,看上去工資比內地多了1000元,但工作量卻超過了內地學校的一倍,由此而付出的身體健康代價無法估量。“如果加上每年往返家鄉的時間、交通成本,更是入不敷出。”

  與他有同樣想法還有雅江中學唯一的碩士研究生學歷教師何海。2007年,何海大學畢業到了雅江中學,隨後又通過參加“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獲得碩士文憑。和他一同參加碩士培養的還有兩位教師,但如今只有他一人留了下來,其餘兩人相繼離開。

  “學校爲了留住我們,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教師週轉房。但畢竟外面學校提供的待遇條件更加有誘惑力。”何海的孩子已經快2歲,跟着他的父母生活在綿陽,隨着孩子慢慢長大,他也開始考慮去留的問題,“畢竟我們要爲孩子未來的教育考慮。”

  “我們自然不能完全用錢來衡量教師對教育的付出,但教師也要生活,背後都有各自的家庭要供養,有孩子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如果老師這麼辛苦付出,最後卻無法獲得體面的生活,自然就會心灰意冷,喪失對教育的激情。”丁思強說。

  而事實上,雅江中學大部分教師都超負荷工作,但當地教育部門給教師們超工作量的補助只能算“象徵性”的安慰。“超課時每節課10元錢,換了我也沒有積極性。”楊健康說,即使是這麼少的補助,當地財政也花了很大力氣、盡了最大的努力。

  建於1959年的雅江中學,是甘孜州辦學較早的中學之一,學校面向雅江、理塘、鄉城、稻城、得榮五縣和康定縣營關區、沙德區招生,曾經是輻射甘孜州南北兩路唯一的高中學校,榮獲過甘孜州“首批實驗試點學校”、“八五”計劃首批電教實驗試點學校、全州“傳統體育項目首批示範學校”等榮譽。

  如今,過去的光環正隨着教師的緊缺慢慢暗淡。因爲沒有教師,雅江中學2007年就停辦了理科班;今年,因爲有了宜賓援藏教師的幫助,學校正準備重新組建一個20—30人的理科班。

  楊健康說,他並不奢望雅江中學能重新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輝煌,只想盡最大努力穩住現有的教師,不讓這裏的孩子與其他地區的學生的教育鴻溝拉得太大。

  如今看來,這個簡單的願望的實現,並不容易。(特約撰稿劉磊 本報記者倪秀)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