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學校簡介
武漢科技學院(原武漢紡織工學院)位於九省通衢、風景秀麗的武昌南湖之濱,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藝、法、教育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多學科性普通高等學校。學校以『勤奮、自強、求是、創新』為校訓,為國家培養了各級各類人纔3萬餘人。
星隨平原闊,月湧大江流。近幾年來,學校充分利用已有資源,積極拓展辦學空間,使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學校現有學科覆蓋了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和教育學7大學科門類。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環境工程、設計藝術學、美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9個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擁有紡織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及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環境工程、設計藝術學、物理化學、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物理電子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美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等16個二級學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機械設計及理論和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已獲准作為湖北省第四批博士學位授權學科立項建設。學校現已招生的本科專業35個。其中,工學類專業16個:紡織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業設計、測控技術與儀器、工業工程、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輕化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網絡工程;理學類專業5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應用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文學類專業5個:藝術設計、動畫、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英語;經濟學類專業1個:國際經濟與貿易;管理學類專業6個: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會計學、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法學類專業1個:法學;教育學類專業1個:教育技術學。其中藝術設計、紡織工程、輕化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4個專業被評為湖北省品牌專業。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武漢科技學院是知識的海洋,有著一片廣闊的求知天地。校園佔地面積134.16萬平方米(2012.63畝),校捨總建築面積52.91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總建築面積19.7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9.39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9629萬元。全校圖書文獻總量190多萬冊,其中紙質圖書100.60萬冊。全校現有教職工1212人,其中雙聘院士1人,國家『百千萬人纔工程』入選1人,湖北省跨世紀及新世紀高層次人纔工程16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國家級、省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4人,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1人,湖北省優秀教師3人,享受國務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7人。學校專任教師總數641人,其中正高職稱82人、副高職稱188人,共佔專任教師總數的42.12%;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387人,共佔專任教師總數的60.37%;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106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比例為60.37%。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紡織材料專家、紡織教育家姚穆受聘為我校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通訊院士維克多·耶夫根耶維齊·庫茨米切夫博士、東華大學博導於偉東被聘為我校『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發展是硬道理,學校堅持走特色鮮明的發展道路。學校科研力量雄厚,近幾年承擔國家『863』重大科技專項、『863』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產業化推進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百餘項,一批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多項,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紡織新型纖維材料、功能性面料、新型印染特別是無廢印染技術、新型紡織設備等方面的研究開發上,在國際、國內有重大影響。學校現有湖北省紡織新材料及其應用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數字化紡織裝備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建有湖北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服裝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湖北省紡織機電研究開發中心、湖北省紡織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武漢科技學院生產力促進中心、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紡織與服裝研發推廣中心、湖北省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及科技部『太陽能建築一體化並網發電示范工程』。2000年以來,學校共主持承擔了包括國家『863』重大科技專項在內的各類項目63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2項,獲省部級(含武漢市)以上科技成果獎勵50項,公開發表論文4757篇,其中216篇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居湖北省省屬高校前列;60餘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收錄;出版學術著作、教材158部,發明專利授權41項。在2004年『中國高校科技創新競爭力評價報告』中(《中國青年報》),學校『科技創新競爭力』名列包括部屬高校在內的湖北高校第八位,居省屬院校的第二位;在全國高校高教類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統計中,2005年度學校居湖北省高校(含部委重點高校)第6名,全國高校第129名。
學校十分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在循環經濟(特別是苧麻生態產業園)、水處理、紡織新型纖維材料、功能性面料、印染清潔生產、紡織服裝數字化、新型紡織設備(高倍捻機等)、紡織設備相關材料、管理科學、服裝和藝術、服飾文化、服裝數字化等方面的研究開發上走在國際、國內前列,一大批科研成果被廣泛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研制的純天然纖維單向導汗紡織面料,2004年被科技部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已經作為NIKE服裝系列中的GOLF運動服裝面料,正在與ADIDAS開展技術合作。『乾態劍麻葉片的加工方法及其在復合板材中的應用』被列為國家星火計劃,獲湖北省技術發明二等獎,並與廣西劍麻集團、武漢興隆板材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產業化推廣,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學校重視產學研結合。如主持承擔的國家『863』項目『新型高效物化組合技術與設備』,研究開發出2項原創技術,獲『國家重點新產品』、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桑麻』紡織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以技術入股組建『武漢方元環境公司』,該公司已成為研究生培養和吸收本科生科研的基地。依托『苧麻清潔生產關鍵技術及苧麻生態產業園研究』組建『湖北生態麻業有限公司』,從苧麻纖維種植改性、紡織、印染、後加工等方面進行清潔生產系統研究,探索農業、紡織業協調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為政府更好地解決湖北省苧麻產地『三農問題』提供了示范。該項目也同時培養了一批研究生和優秀本科生。
學校在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在分形、小波理論及應用、神經網絡、分子拓撲學、離子束和等離子體應用等研究中緊跟學術前沿,並結合紡織行業的科學問題,產出了一批有價值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在生物活性產物結構設計與改造、紡織用化學助劑的合成及性質研究方面很多成果直接用於生產。
公開出版刊物有《武漢科技學院學報》、《對外貿易實務》。學校重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的高校、科研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與英國利茲大學、俄羅斯伊萬諾沃紡織大學、澳大利亞霍姆格蘭學院聯合辦學,設有中國-歐盟國際職業教育培訓中心,並聘請多名國外知名學者為學校的名譽教授。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武漢科技學院正在加快發展步伐,為把學校建設成部分學科優勢突出、眾多學科協調發展,既有為行業服務的專業特色,又有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區域優勢,在教學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方面處於國內同類高校先進水平的知名大學而努力奮斗。
·地址:湖北武漢武昌魯巷紡織路1號
·網址:點擊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