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教育部要求大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每個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參加一次,時間不少於兩周。在有關方面精心組織下,這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據了解,不少群眾對走過場、做樣子的大學生『三下鄉』活動頗有微詞:一些服務隊或是人未到,電話先到;或是人未下村,先入機關,讓有關部門蓋章,出具他們搞社會實踐活動的證明。看上去挺熱鬧,實際上工作不紮實,內容虛、實效少,偏離了『三下鄉』的本意。
『三下鄉』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一課』,這種做樣子的『三下鄉』讓他們學到了什麼呢?沒有深入基層,服務百姓,當然無從談自身鍛煉,相反滋生了搞形式主義、走過場的作風。對『受幫助』的農民來說,他們停下手中的農活,甚至搬來大西瓜熱情接待,期盼得到幫助,結果卻從中得不到多少實惠。
做樣子、走形式的『三下鄉』產生的原因,一是大學生缺乏經驗,二是在短短幾天的實踐中,讓大學生和農民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確有一定難度。筆者認為,要真正讓『三下鄉』收到實效,大學生首先要端正態度,放下架子,感受農村生活,了解農村現狀,制訂可行的計劃,和農民打成一片。同時,學校組織者也應采取相應措施,建立社會實踐評估體系,加強社會實踐的可操作性和規范性。
農村非常需要知識,農民非常渴盼人纔。大學生只要實實在在面向農村,為農民著想,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提供紮實、有效的服務,一定會大受農民歡迎。
安徽臨泉縣滑集鎮黨政辦 靳克龍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