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明媚的陽光下,20歲的樑丹丹眯起眼睛,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如果不是親口告訴你,眼前這個雲南傣族姑娘,你一定會把她當作一個心直口快、不好對付的北京女孩。此刻,她爽朗地笑着,“我的任務就是在籃球館撿球啊。”
樑丹丹是北京民族大學英語專業3年級學生。她負責在籃球館做彩虹志願者。倒黴的是,她是在只有訓練功能的籃球館裏工作。每天看到無數運動員在籃球場上忙活,但卻看不到一場比賽。從8月15日上崗以來,運水、拖地、作記錄,成爲樑丹丹每天的“必修課”,最多的一天,她送走了20支參賽的男、女籃球隊。
漸漸地,樑丹丹開始有了些朋友。俄羅斯籃球隊,第一天來這訓練,對樑丹丹愛搭不理的,弄得樑丹丹覺得“很陌生”。但是,幾天以後,俄羅斯隊員們跟樑丹丹熟了,經常拍拍她的頭,擠眉弄眼地表示親近,使得樑丹丹心裏熱呼呼的。熟悉了,知道俄羅斯要與英國隊比賽,樑丹丹破例請假去觀看。比賽前,樑丹丹對俄羅斯朋友說:“平時訓練,你們多棒啊,沒問題,肯定能夠贏。”然而,比賽結果是俄羅斯輸了,樑丹丹心裏比自己輸了還難受。但俄羅斯朋友並不氣餒,反而安慰這位中國的小姑娘,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加拿大、美國的籃球隊員,對於樑丹丹來說,覺得很好接觸,一見面,就海闊天空地神聊,從流行音樂,到網絡時代,彼此有些“相見恨晚”了。碰到東歐國家的球隊,彼此語言不通,但比比劃劃的,竟都能“彼此明瞭”。
一天晚上,美國女籃原定20時前來訓練,到20時30分沒來,樑丹丹準備下班了。可是,20時40分,這些美國姑娘們來了,樑丹丹只好等到她們訓練結束才下班。當時,已經是夜深人靜,快23時了,樑丹丹面對着夜色愁眉不展。“打的回學校,豈不是太貴”,她掂量着自己的生活費該怎麼辦。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隨同志願者的醫療救護車要返回,搭上“救護車”,樑丹丹忍不住大笑。“還是頭一次坐這車,一定要坐着,千萬不能躺着,將來,也別坐第二次。”
在籃球館工作,沒有休息的地方。實在睏倦了,救護車的司機逗着這位可愛的傣族姑娘:“把擔架拿下來,躺着休息一會吧。”
“別……別啊。”樑丹丹的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
8月25日,北京電視臺的一位女記者拉着樑丹丹做了半天的“編外翻譯”,成了樑丹丹最好的休息方式。“出來轉轉,真爽死了。”樑丹丹很“解饞”地說。
“爽”完了之後,樑丹丹又該去訓練場拖地了。“未來,一定還有很多快樂的事等着做呢。”20歲的傣族姑娘嘻嘻哈哈地說。(劉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