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教育頻道 > 老版 正文
關鍵詞:
 

大學新生活大討論:從現在起學着不談理由

http://www.enorth.com.cn  2001-09-13 14:15
 

9月20日司法會計兩大考試撞上 防空警報試鳴
我愛套套:90後學生熱捧時尚個性安全套(組圖)
教育學會會長吁停評三好 北京市教委稱不會取消
團結 友誼 和平 讓奧運精神在少年兒童心中延續
教育部修訂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抵制有償家教
200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熱門職位一覽表 邁過小三這道坎
 

  九月的大學校園裏,又出現了一大批新面孔,但這些年輕的臉上並不都是笑意盈盈。或許是因爲考場發揮失常,或許是填報志願失誤,或許還有其他種種原因,一些人雖然走進了大學的校門,卻覺得自己走錯了地方--這不是自己理想的學校!

  怎麼辦?未來幾年的大學生活該如何度過?

  在這篇文章中,你將看到一羣與你的感受十分相似的同學,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運用心理學知識來探索這個問題,自己爲自己解惑。--編者

  上課鈴

  教學多年,發現不少學生存在一種十分明顯的認知不協調(內心衝突):“我喜歡上大學,但我不喜歡我所在的大學,因爲它無法與北大、清華等名校比。”由此而導致的問題則是:降低自我期待,缺乏學習動力。有調研表明:缺乏學習動力是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嚴重問題,也是高校心理諮詢四個常見問題之一。(黃希庭、鄭涌《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我理解學生嚮往北大、清華的心理,但看到他們中不少人因此放棄努力,很擔心他們會因一次挫折而影響一生,因而在講完社會心理學課中的“歸因理論”和“認知不協調論”後,我設計了幾次討論,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對自己的現狀負責,並以建設性方式投入到改變現狀的行動中。

  討論一:怎麼解決“喜歡上大學,但不喜歡自己的大學”這一矛盾?

  我請同學們首先談談自己是如何應對這一矛盾的,大家說出了不少方法。對這些方法進行歸類後,發現主要有以下四類:

  一、說服並安慰自己,比如:

  自己選的專業不錯;這是北京市重點院校;學校分配好;還有那麼多人上不了大學,自己能上大學已經挺不錯了;既來之,則安之。

  二、挑名校的毛病。

  北大、清華的同學課業重,活得太累;瞭解名校的弱點;名校競爭激烈,人際關係自然就緊張。

  三、得過且過。

  隨大流吧;過一天是一天吧。

  四、努力學習。

  努力學習,考名校的研究生;努力學習,出國深造;面對現實,把眼前的環境當作鍛鍊的機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努力學習。

  把這些方法分類羅列出來後,我問大家:你們認爲學校有多少同學是通過“努力學習”來解決自己的認知不協調(內心衝突)的?

  全班80多位同學的觀點是:僅有不到30%的同學是用“努力學習”解決其“內心衝突”的。

  討論二:爲什麼會有那麼多同學不好好學習?

  70%的同學不用努力學習來解決矛盾,這可不是個小數目。爲什麼呢?在討論此問題前,我們先就“學習”以及“上大學”的標準達成了共識。

  大家的結論是,“學習”的低標準是:各門成績都合格;高標準是:學會學習並能發現和發掘自己的潛能。上“大學”的低標準是:能拿到學位、學歷證書,能找到一份工作;高標準是:具備綜合素質能力,並能在畢業時找到一份能體現自身價值的工作。

  談到爲什麼會有那麼多同學不好好學習的原因,大家提出各種理由後,我們又一一對各條作了內外歸因的分類:

  屬於外歸因的:(外歸因,又稱外控,指認爲事情的結局主要由外部因素決定,如運氣、他人、社會條件等)

  △高中壓力大,到了大學無壓力,無老師和家長的督促,因而就放鬆了。

  △上中學是爲了上大學,但卻不知道上大學是爲了什麼,沒有目標了。

  △拿學習和上大學的低標準要求自己,認爲可以靠突擊通過考試,因而沒有必要努力學習。

  △和老師有關,有的老師不敬業,使得學生喪失了積極性。

  △和社會引導有關,社會要求各種證書,很多人都有了“證書情結”。

  △社會低看非名牌大學的學生,使得自己受影響,並且也看低了自己。

  △環境沒有壓力,學校學習氣氛不濃。

  △社會上的種種誘惑太多,看見別人打工賺錢,自己也忍不住,讓社會實踐給耽誤了。

  屬於內歸因的:(內歸因,又稱內控,指認爲自己應對事情的結果負責,個人的努力、人格、能力、行爲等內在因素決定一件事情的結果)

  △想更多接觸社會,讓社會實踐耽誤了。

  △認爲高考制度不能反映出自己的真實水平,因而上大學後以不好好學習來表示反抗。

  △學校裏北京籍學生多,危機意識差,不認爲學習重要,認爲可以一輩子靠家長,大家互相影響,學習勁頭就不足了。

  △絕望。沒考上北大、清華,懷疑自己的能力,儘管高考有偶然性,但沒考上名校,還是造成自我懷疑。

  △考上此校是因報考失誤,進校後不好好學習,鬧情緒,一學期下來成績考砸了,從此就沒有了信心,越往後就越積重難返了。

  △對學校的課程無興趣,又沒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結果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超水平發揮考進這所大學,認爲高考能靠突擊,大學也一樣,因而不好好學習。

  △剛上大學時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沒學好,但又不知該怎麼辦,結果就鬆懈了。

  乍看起來,這些理由的確很充分,不少同學放棄努力也的確各有其苦衷,但問題是,現在學習不合格或今後找工作時,會有多少人因爲同情你的理由而降低對你的要求,又有多少單位會因爲你爲自己的成績不好所尋找的理由十分充分而錄取你?再看遠點,在工作中,有誰會始終記着你的這些理由而忽視你的工作業績?

  爲此,我們開始了又一輪討論。

  討論三:你給自己找理由,但生活是否相信理由?

  一個人若想給自己找理由,一萬個都可以找到。只是,生活是否會相信理由?人們是否會因爲你的理由充分就給予你特殊的照顧?對這一問題,大家的思考是:

  楊淑娟:生活不相信理由,因爲社會有自己的遊戲規則,不會因爲你的理由而改變規則。

  裘任佳:爲自己找理由會起到減壓的作用,但別人不會因爲你的理由而原諒你的問題。

  王瑞卿:社會只看重結果,世界不相信眼淚,關鍵在於要把事情做好。

  段言:想讓別人相信你的理由而改變對你的要求,簡直是天方夜譚。

  李靜:給自己找理由是爲自己開脫,但社會不會因此而寬容你。

  黎金:別人不會關心我們的理由,只會關心我們的現狀和結果,社會是優勝劣汰的,不要把理由變作藉口而放任自己。

  王靚:一切理由都是人爲寬慰自己而設立的,對別人來說,事情沒做好就是沒做好,沒有理由也不聽解釋。

  李暉:你只可以對自己有理由,在別人面前,無論什麼理由,失敗就是失敗;而你對自己的理由,也應是下次崛起的起點。理由逃避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也許你直接承認失敗,當時會聽到幾聲嘲笑,但或許僅僅是幾秒種的時間,那嘲笑你的人就可能已經忘了他爲什麼而笑。抱怨無濟於事,爲什麼不把自己搞好呢?!北大在沒有今天如日中天的名氣之前,它的學子們不也經久不衰地奮鬥和勇往直前嗎?!這裏有綠草如茵,但這裏沒有未名湖。沒有未名湖就不能讀書嗎?仍然是可以讀書的,因爲未名湖水並非生命之水。

  王瑞卿:逆境不是使人沉淪,使人走向“惡性循環”的理由,安徒生那篇《光榮的荊棘路》中列舉的偉人們經歷了多少逆境奮發的艱難,偉人如此,凡人也如此。其實很多人爲自己不努力學習列舉出的客觀問題,多數是自己給自己找理由,說學校偏遠,沒有名師,但實際上,書本是最好的老師。名師講座也一樣,幾個小時,也不過點、線而已。而讀一本書呢,理論清楚,結構明晰,讀下來受益必然遠大於講座。也許很多人都渴望聽厲以寧的講座,但有誰把厲老師的書找來先看透了呢?同樣,也不必抱怨圖書館的書不如北大多,又有誰敢說他把我們學校圖書館裏的經典都讀完並且讀懂了呢?

  能正視“生活不相信理由”這一現實,是一個人承擔成長責任的起點。一個人只要肯對自己負責,就能擔當起自身命運的重任,就有可能結束他以往因對自己不負責任而造成的惡性循環的局面,並走向充滿希望的良性循環。

  討論四:我們與北大、清華同學的差異究竟在哪裏?

  人對自己的負責包括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擔當,而一個人是否勇於承擔對過去的責任,是否勇於對自己說“那件事沒做好,是因爲我自己……”,則是一個人開始對自己負責的標誌。

  討論這個問題時,大家都表現出對自己負責的明確意識,開始更多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內歸因):如過去努力不夠,學習方法不對,對自己的要求不高,填報志願時考慮不周以及把報考權完全交給了父母等。

  談到與名校同學的差異,大家的觀點是:

  劉婷:我們與北大、清華等名校學生真正的差異不在於各自擁有的條件不同,而在於自己。北大、清華同學的刻苦勤奮是衆所皆知的,而我們愛玩,考試前憑突擊也是客觀存在的。

  陸媛媛:不要只看到名校學生的輝煌,要知道,那是靠以往中學時代的艱辛和汗水換來的。我們要對自己的現狀作出正確的內歸因,而不要只抱怨學校的排名。

  (如果我們現在努力,也會贏取未來的輝煌,而如果現在仍不努力,就會再一次錯失輝煌。筆者加)

  王瑩:北大、清華的同學給自己定的目標很高,所以開頭開得很好,然後他們以常人不能想象的堅持精神一步步實現他們的目標。

  餘琳:能把握自己人生的人大多體現出自覺性和堅持性等特點。北大、清華的學生就是如此。

  劉會濤:我們和北大、清華同學間的差異在於努力程度上,他們比我們考得好,只不過是因爲他們把我們聊天、閒逛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了。

  蔡曉鋒:與北大、清華的同學比較,我們所差的不是智商,而是對自己的期望值,我們對自己的期望過低,甚至沒有期望值,所以我們會在不思進取中下滑。

  這個討論體現出大家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並努力從內因上尋找差距,能客觀看待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問題了。

  談到名校與非名校同學的差異,我最近與其他院校老師合作的一項研究課題中,有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發現:我們用卡特爾16PF人格量表對北京市一所市重點中學的一個高一班與一所區屬普通衛校一年級的一個班的同學作比較,又將首經貿的兩個班與人大的一個班分別作比較,結果發現,兩類學校的學生在聰慧性上均無顯著差異,兩類中學生在自律性、獨立性和實驗性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大學生則在實驗性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以往人們習慣於認爲名校生與非名校生的主要差異是在聰慧性上,但很多時候決定學生差異的並非聰慧性這一因素,而是如自律、自主、實驗性(主要顯示一個人是有創新精神還是保守)等人格因素,瞭解這一點,不僅對學生和老師,而且對家長和社會都是有參考意義的。

  能正視自己的問題並以客觀而冷靜的態度看待別人和自己當然很好,但是,如果一個人僅止於此,他就無法前行,更何況,目前的處境並非是不可逆的。

  討論五:和北大、清華學生的差別是否是難以彌補的?

  分組討論後,同學們提出了以下看法:

  賈卓斌小組:內外因是相互作用的,別人能上北大,是因爲他具備了某種內因。我們過去不具備那些內在優點,因而也別指望有優越的外在環境。現在我們要記取的是:如果我們從現在起讓自己具備內在優勢,我們畢業時也可以爲自己創造一流的工作機會。

  馬韻小組:做人要用發展眼光看自己,過去沒考好,不意味着以後的工作也一定不好,關鍵在於你現在是否努力。事在人爲,像自律、自控、學習能力等都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的。

  楊淑娟小組:很多看起來很難的事,真正去做卻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前進的過程,是不斷循環升級、挑戰自己並且收穫成就感的過程。

  徐曉蕾小組:難,但不是很難,剛出校門時社會就認畢業證,那是首因效應在起作用,但工作一段後別人會更看重你的工作業績,那時就是近因效應起作用了。

  王娜:人生的得失往往在很久以後被證明,所以,不必在暫時的得失間糾纏不清。如果我們現在肯付出名校同學那樣的努力,我們就能在將來彌補我們間的差距。

  宋瀟:一個人真正的能力體現在工作與創造上,也許因爲我們文憑的含金量低於名校同學,我們找工作之初會多費功夫。但是,只要我們具備真才實學,就能擁有自己的機會。很多成功人士沒有令人羨慕的過去,卻有十分輝煌的現在,有誰還會對他的過去追問不止呢?

  談到是否讓沒上成名校的沮喪影響自己的一生,同學們說:

  伏婷小組:我們不會因爲未上名校而放棄自己。

  李靜小組:人不可能這樣脆弱,我們不會因此而影響自己的一生。

  張媛小組: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這一軌跡是自己劃出來的,說過去沒有意義,關鍵是不讓沮喪影響自己,要把握住現在。

  爲什麼絕大多數同學都回答“決不放棄”,但僅有不到30%的同學在努力學習?造成這種矛盾現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是由於青年學生知易行難,知行不統一的特點所決定的。

  因此,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就一定要落實到可以操作的計劃和行動才行,也就是要用具體的行動計劃去督促學生坐言起行。但在談到具體的計劃之前,還有一項工作非做不可,那就是要幫助學生從資源取向的角度解釋現狀,以使他們學會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這不僅有助於改善其情緒,而且有助於激發其行爲的動機。

  討論六:對當前的處境能否做資源取向的解釋?

  仔細討論後,大家發現自己的學校也有許多可愛之處,比如:

  △校園綠化好,空氣好。

  △學校的硬件都很新。

  △校園內很安靜,學校遠離塵囂,有利於埋頭讀書。

  △學校是北京市重點校,分配一向也都不錯。

  △學校發展較快,社會認同正逐步提高。

  袁靜:校內大多是北京人,沒有留京問題的困擾,大家彼此不存在激烈的競爭,因而壓力小,人際關係單純且友好,大家相處起來很輕鬆。

  張媛:北大、清華的學生受社會期望影響較大,他們不想讓任何人失望,而在這裏就不同,反而可以有較多的自由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姚小靜:有些老師不敬業,正好可以看成是鍛鍊自己自學能力的機會。

  姚小靜:在此可以培養自己的承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會是一筆巨大的資源。

  我想,如果我們要羅列,還可以包括:與北大、清華的同學比,在此上學,可以讓大家早了解逆境中求發展的重要性,以此避免將來的損失;早警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含意;早了解“《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生活不相信理由”的道理;早警覺自己的問題,以免以後到社會上再走彎路。

  對自己的處境做資源取向的解釋後,大家變得更加心平氣和,於是,我把第七個討論當作作業佈置了下去。

  討論七:我們如何讓自己從現在起進入良性循環?

  我對大家說,從現在起,我們要學着不談理由,不想理由,而只想自己到底要什麼,以及爲了自己想要的我們當前該做什麼,要儘可能具體地去想,這樣才便於操作,否則又會變成新的紙上談兵。

  賈卓斌:我們花了很長時間討論與北大、清華的差距問題,其實不如說是在討論如何面對挫折。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從零做起,更何況我們並非是從零開始!

  趙晶:老師說,取法上,僅得中,我們必須給自己設定更高的標準,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高高益善,只有不斷進取,才能不斷成功。社會最終還是看重能力而非出身的,我們惟有努力讓自己具備能力!

  張志慧:我現在知道了我自己不想要和想要的是什麼。我不要混文憑,不要不切實際地幻想,不要和學習與生活中的不可控因素計較。我要完善的知識結構,要積極的人生態度,要健康向上的人生,要具備實用的專業知識技巧,要幸福快樂的親人朋友,而這是我可以控制可以做到的。

  阮健:我們應該用具體的目標鞭策自己,目標會成爲效率的源泉,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自律和自控能力。

  馬曉晶:與其把時間用在責備環境上,不如學會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行爲舉止、理想抱負負責,對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天負責,如果總是抱怨環境,那恐怕就要“一生嘆息”了。這段時間,我堅持按照計劃讀書,我發現自己的自律能力增強了,對學習的興趣也濃厚了,而且自己的行爲還影響了周圍的同學,這就又爲自己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黃岩:一種行動播下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養成一種性格。沒考上北大、清華並不是真正的失誤,真正的失誤是讓沮喪擺佈自己而養成了惰性,以至於任憑今天從指間流過。我們要過好每一天的日子,就會享受到所有的日子。我要讓自己從現在開始,通過確立明確的目標而進入良性循環。

  關靜:青春不能用來抱怨,而要用來勤奮努力,上大學後我有過消沉,但我沒有止於消沉。從一進校起,我就用考研的標準要求自己,還通過去北大、人大聽課的方式充實自己,我因此而比北大、清華的同學得到了更多的磨鍊。

  王坤:我以前沒注意到我與北大、清華同學在內因方面的差異,因而也就沒想到,其實通過自身的努力我們可以減少甚至消除與北大、清華同學的差距。爲進入良性循環,我們不應是“空想家”,而應是“實幹家”,過去由於缺乏自信而不做的事,現在看來,如果去做,是可以勝任的。選準目標,堅定信念,善始善終,把一個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然後逐一加以攻克。我喜歡這種爲理想而奮鬥的充實感,喜歡這種問心無愧的感覺。

  姚小靜:努力學習,任何時候都不會太遲,應堅信只有自己給自己機會,別人纔會給你機會。確立目標並且不懈努力是使自己進入良性循環的保障。我以往向自身挑戰的經驗告訴我,很多事只要我們嘗試去做,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用自己的雙手在一塊方寸之地種植奇蹟。

  孫亦民:對自己的處境作出恰當的歸因後,再採取正確的行動,就有可能走出惡性循環,走出怪圈,並最終使自己進入良性循環。

  楊靜:選擇了就必須朝着目標努力,否則,就會留下永遠的遺憾,永遠的惡性循環。

  李靜:過去似乎總在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裏不停運動着,沒考上北大、清華,我開始放棄,放棄的不僅僅是自己,也包括原本屬於自己的許多機會,如此,使差距進一步加大,就這樣,自己進入了無休止的惡性循環。我要從此刻做起,爲自己的長短目標行動起來,從每天多背十個單詞開始,從每週多讀幾篇理論文章開始,從每月多讀幾本書開始,從認真做好每一道習題開始……。

  張媛:良性循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自省和提高的過程,可以說是漸入佳境。而循環就是要求把這種自省累積爲一個習慣,成爲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對於我而言,進入良性循環的前提是知道自己要什麼。再者,就是拿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比較,看在48小時內的點滴變化,須知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在這看似無限卻是有限的平凡生活中無聲無息地進行着。

  下課鈴

  我在多年的教學與研究中發現:導致不同學校學生差異的主要因素在於社會期待與自我期待。上了名校的學生,老師、父母、親友均引以爲榮,並寄予更高期望,學生自信心受到鼓舞,其自我期待自然也隨之上升,行爲的積極性也因而得到極大的強化。而上了非名校,老師、父母和親友的失望與失落,加之與名校同學所得到的社會讚許存在巨大反差,使其自信心極大受挫,自我期待隨之下降,嚴重的還會產生自我懷疑甚至放棄。於是,就有可能應了馬太效應,有的,還要讓他更有;沒有的,卻還要繼續失去(如荒廢大學生活,找不着好工作,喪失自信等)。

  我組織這次討論是希望我的學生認識到,儘管社會期待是個人在短期內所無法左右的,但大家卻可以通過調整自我期待而使自己重新振作並奮發,久而久之,還會改變社會期待。按照“取法上,僅得中;取法中,僅得下”的道理,我對學生的建議是:“想有所作爲的同學們,作爲經濟院校的學生,大家可以考慮以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爲一個相對的標準。只想過好小日子的同學,我的建議是:你們要立志做最幸福的家庭主婦或主夫!”

  生活不相信理由,成長取決於此時此地的努力。

  一個人,不論他過去有過多少失誤,只要他肯抓住現在,並從過去的失誤中汲取有利於今後成長的資源,他都可以爲自己創造良性循環的機會,從而不僅避免“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苦惱,而且可以充分滿足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需要。此外,作爲老師,我還想提請社會、學校與家長注意,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積極的自我期待與社會期待,自我期待是內因,社會期待是外因。因此,如果社會、學校與家長能給所有的學生以同樣積極的鼓勵與期待,那麼受益的將不僅僅是學生,更有家庭、學校與社會!

稿源 人民網 編輯 蔣玉萌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北方網精彩內容推薦
關閉窗口
 
| 北方網最新新聞排行 | 教育熱點新聞排行 |
無標題文檔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熱點專題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和諧之旅 迎奧運 講文明 樹新風
解放思想 乾事創業 科學發展 同在一方熱土 共建美好家園
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今日股市觀察》視頻
北方網網絡相聲頻道在線收聽 2008高考招生簡章 復習衝刺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問題解答
帶你了解08春夏服飾流行趨勢 完美塑身 舞動肚皮舞(視頻)
C-NCAP碰撞試驗—雪佛蘭景程 特殊時期善待自己 孕期檢查
熱點新聞排行 財經 體育 娛樂 汽車 IT 時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