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南開中學何士龍
近年來,高考對文學鑑賞內容的考查,以短小的文學樣式———詩、詞、曲爲主。從考題題目設計的角度來看,所考查的題目往往既有側重於局部細節把握的,也有側重於對詩歌整體感知的。
我們可以把詩歌鑑賞題的解答過程大致分成三個步驟:
一、品味意境
詩歌以表情達意爲主,詩人在表情達意時又大都反對直白,提倡幽微。幽微的感情就常常蘊涵在詩人所創設的意境之中。鑑賞詩歌的重點就在於領悟詩歌的意境,能夠正確領悟詩歌的意境就能夠準確理解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所表達的思想。
我們以2000年全國高考題爲例,對宋詩《約客》最後一句中“閒敲棋子”的理解,題目中闡述爲“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此時閒適恬淡的心情”。詩人的心情是否閒適恬淡?從前兩句對“雨”、“蛙”的描寫,我們已經能夠體味到一個孤寂者深夜期客不至的感受,而“閒敲棋子”這一細節正體現了詩人孤獨中的苦悶,因爲棋子本不是用來“敲”的,“閒”字更說明無聊,隱含着的是詩人失望焦躁的情緒。
二、抓住關鍵
對於詩歌中關鍵詞語的正確理解,既能幫助我們準確把握詩歌大意,同時,也是高考考查的一個重點。
例如,對賈島《題李凝幽居》中“閒居少鄰並”一句中“少”字的理解(1998年全國高考)以及對杜甫《漫成一首》中“風燈照夜欲三更”句中“風燈”的理解(1999年全國高考),都直接體現在考題中。前者不能理解爲“自小”,而是“缺少”的意思;後者不能理解爲“江風吹打桅燈”,而是“能防風的燈”。
三、多方聯繫
高考語文注重對於能力的考查,“知識遷移”的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項。雖然詩歌鑑賞的材料都是課外的,但是在鑑賞過程中涉及到的典故,一些含豐富的詞語、寓意較深刻的意象大多都曾在課內學習的過程中涉及到。我們要學會廣泛聯想、多方聯繫,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完成課外的鑑賞內容。(何士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