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不同,因此在時間安排上會有所不同,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不過客觀地說,每個人心理活動的規律都是大致相同的,因此要:
1.重視學習的高效時段
多數人一天中都會有自己的高效時段,就是早上8:00-10:00和晚上8:00-10:00。而且上午的學習效率要高於下午。因此,上午安排那些需要精力集中的科目,而不要浪費在一些瑣事上。
2.遵守定時原則
根據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原理,如果在固定的時間內,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一直看同一科目的書籍,那麼,每當打開書本,大腦有關部位就會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嚴格遵守定時原則,到了固定時間,你的學習狀態就會自然而然地發動。
3.選擇單位時間的長度
(1)選擇適合自己年齡段的學習時間。實驗證明,13-15歲的初中生連續學習50-60分鐘後就應該有一段休息時間,疲勞應戰只會事倍功半。
(2)針對不同學習內容合理安排時間。對於寫作、閱讀或預習新課來說,往往需要一個完整的思路。而對於朗讀課文、背誦單詞、聽力練習則可以相對利用分散時間應付,同時也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
(3)注意休息時間的長短與方式。完成同一項任務時,休息5分鐘左右即可。休息時間過長,學習勁頭就會喪失。
(4)建立科學的生物鐘。在放假時,切忌睡懶覺、開夜車,儘量和平時上課時的學習保持一致,避免開學時“假期盹”不醒的局面。
以七年級學生爲例,其日計劃如下
07:00起牀
07:10———07:30聽錄音朗讀第一單元課文(注意語音語調)
07:30———08:00早餐
08:00———09:30完成當日寒假作業(語數外)
09:30———09:40休息
09:40———10:40複習1、2單元生詞及所做過的練習
15:00———15:40做閱讀理解2篇,並背誦所遇生詞,記在生詞本上
15:40———15:50休息
15:50———16:10做一單元聽力練習
注:假期後一半時間側重於預習,可將複習安排改爲預習內容。(南開中學王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