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將至,各地招生大戰硝煙瀰漫。爲了取得較好的生源,各類學校使出了渾身解數,手段之繁複多樣,讓人大開眼界。在這生源大戰的背後,有着太多的對家長和考生的欺騙行爲。
首先是廣告大戰。招生廣告無處不在,廣告內容大肆誇張,“高考升學率居同類之首”、“在同類學校中成績最好,升學率在同類學校中最高”之類的字眼比比皆是,騙人沒商量已是不爭的事實。
其次就是公關。報名之前,很多學校都會舉行初級中學校長聯誼會,酒宴相邀,禮品(金)相誘。現在都是校長負責制,校長可以通過控制老師來控制考生的報考方向。多招一名學生,就多得一份回扣。誰的回扣高,誰就有可能招到更多更好的生源。
利用獎學金來多爭取生源,是招生的又一重要手段。在獎金的設置上,一般學校大肆宣傳其獎金的數額之大、獎勵面積之廣,以吸引考生報考。
幾乎所有學校都按照中考成績將學生分爲計劃類和計劃外生源,最終往往是計劃外的生源數量遠遠超過計劃內的。能享受高額獎學金的只是極個別學生。比如筆者所在的國家級重點高中,有近20個班,但享受最高獎學金的只有幾名學生,其待遇只是免收所有入學費用。學校宣稱拿出幾百萬元來獎勵學生,其實最終學生能享受的可謂寥寥,更何況那些所謂的獎學金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按照教育部要求,重點中學不許辦初中。但是絕大多數重點中學辦起了初中,其重要目的不僅是搶奪小升初這一市場(這裏也是一筆巨大的學校資金來源),更重要的是爲本校高中提供一定的生源。按照上級教育政策,學生有自由報考自己所選擇的學校的權利。但是,現在很多初中畢業生卻必需報考本校高中,因爲學校通過種種手段對其報考加以控制。
比如,在筆者所在學校,會給每個任課老師和班主任分配指標,誰留住的學生多,誰就有獎勵;誰讓學生流失到其他學校,就會接受一定的處罰,如扣發獎金等。很多學生迫於老師的壓力,選擇了報考本校。那些選擇報考其他學校的考生,就會揹負起諸如忘恩負義、道德品質上有缺陷等惡名。當然,對那些拒不報考本校的學生,教師往往會在其畢業鑑定上塗上不光彩的一筆。更有甚者,有些學校對考生實施硬性措施,不讓其報考其他學校。
作爲學校,應該以質量吸引考生,真正從考生的利益出發,這樣才能最終樹立自己的品牌。那種只將眼睛盯着錢看,用欺詐和霸權行爲來獲取生源的做法,是教育的一種短視行爲,它會給我國教育帶來一定的弊端。教育部門對此不能再視而不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