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消費者協會日前發佈了今年第二號消費提示,提醒業餘去“充電”的市民,選擇培訓班要認清其資質,尤其是涉及外籍教師開辦的外語類培訓班,不要盲目聽信廣告宣傳,同時保存好與教育消費有關的招生廣告、發票等憑證,以便在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獲得應有的保護。
今年1-5月,上海市消協共接到教育消費類投訴62件,涉及的學校有社會力量開辦的進修學校、培訓中心、技術學校等,甚至還有名牌大學開辦的培訓班。被投訴的教學科目包括技術、外語、電腦類考級、駕駛員培訓、再就業教育、考研班等等,其中外語、電腦類培訓佔總投訴量的一半。
消費者遭侵權的形式五花八門,比較常見的有:校方以報名人數不足爲由拖延開班甚至不開班,且拒不退費;教員的配備與課前宣傳嚴重不符,外籍教員的虛假問題尤其突出;課程縮水,課時任意更改,消費者得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培訓班收費沒有標準,信口開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