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道,從本學期開始,重慶工商大學在全國率先給所有新生建立了個人信用檔案。
2001年,重慶工商大學開始爲申請助學貸款的大學生進行了建立個人信用檔案的嘗試,受到銀行的熱烈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0年,該校111名學生申請到了總額爲102.8萬元的助學貸款;2001年,建立信用檔案後,272名學生申請到了268.5萬元助學貸款,貸款學生和貸款金額增長幅度都超過150%。據負責此項工作的該校招生就業處處長苟朝莉稱,自從建立個人信用檔案以後,銀行提供助學貸款的積極性大爲增加,基本上能滿足經學校考查後認定爲需要貸款的所有貧困學生的貸款要求。
苟朝莉表示,爲了使信用檔案更具有專業性,該校與獨立第三方——專業信用評估與信用管理機構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出《重慶工商大學個人信用信息登記表》。在這份表格中,除了學生本人的基本情況和直系親屬或監護人的相關情況外,還記錄着學生借款、還款情況並可隨時更新;學校將進行動態跟蹤管理,將學生的每次還款期限到來時的還款情況及時反映在《登記表》上;此外,相關的信用管理還包括對學生作出信用評分,出具個人信用報告等內容。學校認爲,學生個人信用檔案建設能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和調查成本,推動助學貸款的發展。在學生畢業時,這份信用檔案將和其他人事檔案一併交給用人單位,從而將學生的信用記錄延伸到社會。
學生們普遍認爲,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將有助於助學貸款的良性發展。一名辦理過助學貸款的剛入學的女生認爲,助學貸款是無擔保、無抵押、無質押、純粹意義上的信用貸款,如果享受助學貸款的學生缺乏信用意識惡意逃債,勢必對以後的助學貸款工作產生不良影響,可能挫傷銀行的積極性,進而導致以後的貧困學子可能因爲經濟原因而被迫輟學。
有專家指出,爲大學生構建個人信用數據庫,是個人信用制度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信用教育,因爲大學生的觀念可能輻射到周圍的很多人。建立個人信用檔案,需要同時建立對失信行爲的懲罰機制,加大人們的失信成本,這樣才能既懲戒失信者、震懾失信行爲,同時也有助於真正保護守信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