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希望給我們更多選擇專業的機會
★學校:應該倡導,但大規模放開不現實
★專家:填報好高考志願比轉系更重要
對2002級的大學新生來說,“轉系”、“轉專業”是最能撥動他們興奮神經的話題之一。隨着部分高校轉系政策的改革,轉系、轉專業不再是“難於上青天”的事情。一些對自己專業不滿意的大一新生不免開始尋思:我是否也能有這樣的機會?
轉專業:第二次“志願”?
今年新學年伊始,復旦大學244名學生離開原來的系和專業,到新的院系開始了自己大二的學習和生活。復旦大學教務處負責同志介紹說,復旦大學今年放寬轉系的限制,是與學分制配套施行的一項改革,同時也是爲了給學生更大的自由度,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理念。該校規定,每個院系(專業)至少拿出原有學生10%的名額來接收轉系生。據瞭解,最後共有48個專業提出了420個接收名額,共計400多人報名申請,經過考覈,最終244人實現願望。這些人可以轉到所申請專業的同屆或低一屆班級中開始新專業的學習。
其實,近年來放寬轉系政策的院校遠不止復旦一家,而且越來越多。比如,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早在1999年就頒佈了有關學生轉專業的新政策,在每年度的上學期期末,校教務處會統計各個專業還可容納多少人。到了下學期開學的第一週,學校便把可招收新生的專業及名額公佈出來。每一位想轉專業的大一學生都可以提出申請並填報其中的三個志願。2002年,該校302人如願調整了自己的專業;2001年華南理工大學出臺政策,學校所有專業均開放5至20個插班生名額,接收轉系生;2002年蘭州大學在網絡新聞、旅遊文化、技術經濟和草業科學等專業推行“2+2”教學試點改革,允許學生在進入大三時選擇新的專業繼續學習,經審覈100名學生改變了專業方向;清華大學每屆3000多名學生中約有200人轉換專業……
專業之間的鴻溝不再不可逾越。入學錄取專業不理想,還可以有一次校正的機會,有人稱之爲“第二次志願”。然而,這樣的機會是不是每個人想要就能得到呢?
誰能擁有轉專業的機會?
一項全國性的調查顯示,目前42.1%的大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滿意,65.5%的大學生表示如有可能將另選專業。然而目前各校允許轉專業的比例最高不超過10%,大多數學校放開的比例在5%左右,而且學校規模越小,選擇的餘地也越小。這第一個矛盾就是僧多粥少。
那麼這有限的名額該給誰呢?大部分學校採取了依據考覈成績來決定的辦法。華中科大的做法是在學生填報志願後,學校統一安排考試,考試科目爲英語和數學(少數專業要求加試其他科目),按考試的成績及所填志願來安排。雖然大多數學生認爲這樣做比較公平,但是也有人質疑:僅僅考查數學和外語就能看出是否適合某個專業?
復旦大學教務處姚老師告訴記者,復旦大學要求申請轉系的學生平均學分績點必須在2.5以上(大致相當於70學分),學校會組織考試,考的是學生所申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同時還要進行面試考覈。華南理工大學則規定,只有前三個學期總績點排在專業年級前20%的學生纔有資格在全校所有專業範圍內申請,由各院系擇優錄取。由此可見,學習成績好才能贏得更多的機會。這提醒那些對專業不滿意而怨天尤人的學生:如果一味地意志消沉,進了大學不好好學習,這第二次選擇的機會也沒你的份。
高昂的轉系費也使得一些學生轉專業的願望變得可想而不可及。復旦大學有關領導告訴記者,復旦大學是堅決不收任何名目的轉系費的,哪怕從全校最冷的專業轉到最熱門的專業。同時他告訴記者,據他了解,不少學校是要收取轉系費的,有的多達兩三萬元。
據記者的採訪調查,的確有一些學校把轉系作爲創收、撈錢的工具。一位要求匿名的南方某大學歷史系學生小H告訴記者,去年他們學校放寬限制,允許5%的學生申請轉系,但1.5萬元的轉系費使成績優異的他望而卻步。“我家在貧困山區的農村,爲了交學費已經又借又貸了,哪裏還掏得出1.5萬元的轉系費?所謂給學生重新選擇的機會,只不過是給有錢人重新選擇的機會罷了。”他憤懣地說。像這樣因經濟原因放棄轉系想法的不止小H一人。表面看來一視同仁的政策,製造了事實上的機會不平等。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轉專業該不該收費,該收多少?隨着轉專業政策的放開,範圍的擴大,訂立“規矩”已經迫在眉睫。
要求轉系爲哪般?
對於轉系、轉專業,《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指出:學生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允許轉系(專業)、轉學:(一)確有專長,轉系(專業)、轉學更能發揮其專長者;(二)入學後發現某種疾病或生理缺陷,經學校指定的醫療單位檢查證明,不能在原系(專業)學習,但尚能在本校或其他高校別的系(專業)學習者;(三)經學校認可,確有某種特殊困難,不轉系(專業)或不轉學則無法繼續學習者。
在過去,轉系主要是針對生理疾病、有特殊困難學生的,而現在提出轉系申請的人,絕大多數顯然與此無關——“爲了更好地發揮個人專長”、“不喜歡現在的專業,不適應現在專業的學習要求”、“我本來就沒有填報這個專業”……採訪中也有學生直言不諱:“我就是想換個好點的專業,爲以後的就業着想”。
“從復旦的情況看,學生的選擇比較理性,有文轉理的,也有理轉文的;轉入最多的是“生命科學”,本不被看好的“數學”成爲熱門,接收10個人,卻有30人報名。”復旦大學教務處姚老師告訴記者。而華中科技大學的統計則顯示,要求轉到信息學科,如光電子、電信、計算機等熱門專業的人數最多。
從過去情況看,由於不同專業的課程不同,許多學生轉系之初會有短期的不適應。爲了儘快使學生融入新的學科,一些學校專門爲轉專業的學生“開小竈”,幫他們補習未學的課程。經過一段磨合期後,多數學生能適應新專業和新環境,有的還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華中科技大學的夏志喧於2002年由管理學院轉入光電子與信息學院,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已經躍居班級第二名。但是,也有學生換專業後,荒廢學業,以至於不得不退學。所以,第二次選擇一定要慎重,不要盲目跟風,選擇專業也適用這句話——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
專家意見:填好高考志願更重要
採訪中,多數教育界專家和高校的相關負責人肯定了放寬轉系限制的積極意義,認爲這是值得提倡的改革探索,但學生不要有過高的期望,目前要放開到基本滿足學生要求還不太現實。華中科大教務處長範華漢告訴記者,由於受到學校專業設置總體佈局的影響,再加上教師、教室、實驗設備等條件的限制,不可能讓每一個想轉專業的學生都得償所願。
還有些人擔心,大幅度放開轉系限制可能會造成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失衡。教育部學籍管理處張處長告訴記者,轉系、轉專業的比例、範圍、條件等政策的制定,自主權完全在學校,不必報教育部審批,學校可以根據學科建設、專業生源情況、畢業生就業情況等進行調整。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和調控,大家都想往好專業轉,肯定是不行的。很多高校的教務部門負責人有同樣的擔憂:現在學生選擇專業,並不完全出於特長和興趣,很多時候是從未來的就業考慮的,假如大幅度放開,一些冷門專業恐怕少人問津,這對願意留在原專業學習的學生也會造成消極影響。據瞭解,某重點大學歷史系頗有聲望,可是一個班二十多名學生中,只有五六人是填報了志願的,用學生們的話說,其餘的人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被“抓”過來的。如果完全放開,能留住幾個人很難說。一些老師反映,家長的導向作用不可忽視,有的家長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要求孩子轉到一些熱門學科,以便將來找到一份“更吃香”的工作。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的心理測量學博士龔文先生近年致力於專業選擇測評軟件的開發研究,他認爲,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對各專業多作一些瞭解,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科學地填報好志願比進校後再調整更重要。一項全國調查顯示,61%以上的高考考生希望瞭解更多專業的情況;47.6%的人對專業的未來沒有把握;33.4%的學生認爲在填報志願時缺乏足夠的專業信息和知識。“如果對選擇的專業學些什麼、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將來能夠幹什麼、發展前景如何等,以及與自身特點的匹配沒有充分的瞭解,無疑會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轉專業,畢竟只是對錯誤選擇的一種修正,如果能在填志願時多下點功夫,儘可能少走彎路,豈不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