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中文系二年級某生來信,談到他對就業前景的擔懮、學習的困惑等,希望我有所建議。我覺得他的擔懮與困惑在文科大學生中很具普遍性,就在這裡公開作答。下面是來信原文:
偶然碰到一個大四的正在找工作的計算機專業的學長,他很語重心長地給我講就業的困難(從語氣中我可以看出他是個優秀的學生),尤其提到中文系就業率低至20%的困局。其實我並不在乎這句話的真假,它只不過是牽碰了我長期的隱隱的擔懮而已。學本專業的人自己清楚,這一學期根本就沒學到什麼東西。(您可能會說是我們自己不用功,當然有這種因素)除了單調的文學理論,就是古板的重復著的古文,稍微有趣的只有現代文學。但是當這些東西面對兩年後的那場就業面試時,都那麼不堪一擊。
因為目前我們腦中還沒有那個『就業前景』『就業去向』概念,因而對兩年後還是一片茫然。而自己當前的學業竟是如此,看不清前面的方向,也就不知駛往何處,本想做些准備工作也就迷茫了。
現在就如在沒有航向的茫茫海面上,一面不知所措,於是就淪落著(上課看小說或是隨便迷迷糊糊聽一點);一面為今後擔懮著,於是又胡亂地忙碌著(背單詞過六級)。最後發現沒玩好也沒學好,空廢了許多追悔不及的時光。
那位學長建議我狠抓英語,因為那是大部分面試的必要條件(他在應試,應該沒錯);還建議我學個第二外語如日語(他說就業好)。他完全出於一片好心,話很誠懇。
我是個靜僻的人,家住農村,單親,基本沒家境資本。因而只想畢業後盡快找個工作不再讓年邁的母親操勞。所以一面知道自己沒資本消耗,一面又苦於自己無一計之長:不善言談,不善表現,不善溝通,無他長。我也清楚自己的這些弱點,並發覺已深深陷了進去。我好靜,喜歡一個人深思獨處,喜歡詩歌小說散文,喜歡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我喜歡文學,但這是一個極其緩慢和艱難的成長歷程,我付不起這風險費,時間和特殊的生長環境也不允許我去冒這種貴族似的風險。這只能是一個夢,它也承擔不起兩年後的承諾。
我希望進入一些雜志社或報社,但那學長說其飽和度已不容太多的吸收。何況就當前的我僅憑一腔熱情和一些自己所謂的『文章』就去設想它,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因此我不知道自己的就業方向,只知道自己什麼也沒有,只知道自己已沒有消耗時間的權利了。我希望您能針對我的問題指出一個方向。解析一下別人給我的建議,我自己的分析,或是您的看法。
下面是我的看法:
第一,大學生要有『目標意識』,簡單地說,就是你畢業後,或就業,或考研,至少在二年級,就應該明確。然後圍繞這一目標來武裝自己。如你想到報社,就應該了解作為記者或編輯需要怎樣的知識、能力與資質,你說你『不善言談,不善表現,不善溝通』,這恰恰是記者編輯的大忌,既然你自己知道這些弱點,就應該努力想辦法改變自己,如多參加社會活動,學會溝通,而不要整天沈溺於『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自怨自艾。因為說穿了,是你去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來適應你。
第二,中文系學生,以及很多文科學生,無論畢業去向如何,他的看家本領,用人單位所需要的,無非是筆杆子與嘴巴子,以及綜合素質社交能力。計算機學長的建議自有他的道理,因他是搞技術的,信息資料多為英文。中文系學生呢?除非你想考研,繼續深造,否則,你花那麼多精力去學個文也文不得武也武不得的第二外語,有多大價值呢?能把一門外語學精學通,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還不一定派得上用場。
第三,我在前些年任副院長,作新生入學報告時,都要強調,中文系培養的是各行各業需要的高級『文纔』,而不是作家詩人。據麥可思-蓋洛普公司最近發布《四川大學生就業報告》,社會需求量靠前的12個專業,漢語言文學排名第11,半年後就業率85%(見2007年11月19日《成都商報》)。我從來未聽說就業率只有20%,如果是這樣,這個專業早就被教育部停了。
第四,現在就業壓力大,而且會越來越大,是個不爭的事實。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大家都想在大中城市工作,都想到待遇好條件好的單位工作。這一點,無可厚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既然想在競爭中勝出,除了努力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別無他法。如果不願或不敢正視現實,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無所用心,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說到專業學習,你說『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無趣無用。大學課程不是娛樂節目,當然不一定有趣。但什麼叫有用?我舉兩個例子:某次,一報社記者打電話到中文系,要找一位現代漢語專家。我接的電話,問他什麼學術問題,需得專家回答?他說,有讀者問:黃澄澄,為什麼我們平常讀黃cheng cheng,教育部公布的漢字讀音,卻讀黃deng deng?同年,另一記者電話問我:成都青羊區要搞『揚雄故裡』,究竟該是『楊』還是『揚』?我就諷他: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還不知翻什麼書?《成都商報》人事部部長曾告訴我,他們某次招聘筆試,第一題是默寫5首中國古典愛情詩詞,一大學生答:『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部長說,後面的答題看都不用看,就把他刷掉了。我問為何?部長說,連古典詩詞都搞不清,這樣的中文系學生,水平可想而知。
最後,我把我上大學時最喜歡的一句話送你:『自己設計自己!』說這句話的,是我宣漢老鄉北大學子雷禎孝,他當年創建『人纔學』,在《中國青年報》發表系列文章,抨擊當時的大學體制,振聾發聵,但這句話影響我最深。(作者謝謙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