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教育頻道 > 老版 正文
關鍵詞:
 

擁抱大地——黑龍江省呼蘭縣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紀實

http://www.enorth.com.cn  2001-09-30 09:01
 

9月20日司法會計兩大考試撞上 防空警報試鳴
我愛套套:90後學生熱捧時尚個性安全套(組圖)
教育學會會長吁停評三好 北京市教委稱不會取消
團結 友誼 和平 讓奧運精神在少年兒童心中延續
教育部修訂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抵制有償家教
200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熱門職位一覽表 邁過小三這道坎
 

  上篇:農村教育要姓“農”,才能從“獨木橋”走上“立交橋”,路才能越走越寬

  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了。在呼蘭縣某農村有一個公認的好學生,考高中不幸落榜,於是,他甘願回家去養雞。可不出幾天小雞雛兒就打蔫了,他只好問大人,但是沒有人能給他一個滿意的答覆,他又翻起了舊課本,仍然沒有找到答案。就這樣,短短的一個月內,他眼睜睜地看着200只活蹦亂跳的小雞雛兒一個個地死去。

  這種現象在當時還不只一個、兩個。老百姓對此議論紛紛:“唉,現在的孩子也不知道怎麼唸的書,啥也幹不了。”“考上的成了人物,考不上的成了廢物”……

  時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廣大農村正經歷一場偉大的變革。這時,呼蘭縣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已經完成,農民獲得了屬於自己支配的土地,他們急需獲得技術指導,以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但是,由於多年來形成的“應試教育”,使得農村需要的人才學校培養不出來,而學校培養的人在農村又不適用。正如農民所感嘆的,這部分學生是“種地不如老子,養豬不如嫂子”。

  這一切引起了呼蘭教委一班人的深刻反思。

  當時呼蘭縣的情況是怎樣的呢?調查中發現每萬名農業人口中,農業科技人員不足6人;平均7000畝地只有一個農業技術人員;全縣平均每年升入大專院校的學生近千人,但回到呼蘭工作的不足300人,到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更是寥寥無幾。

  在開展初、高中畢業生去向的調查時發現,全縣每年初、高中畢業生有7000多名,而升入上一級學校的每年只有900多名,85%以上的畢業生不得不帶着失落的心情回鄉務農。但單純的“應試教育”使得他們就業無技術,致富無門路。在農民眼裏這些“文化人”並沒有顯示出應有的聰明才智,他們只不過是一羣“書呆子”,有的甚至是“二混子”。

  調查還發現,單純的“應試教育”還造成了初中生的大量流失。因爲這部分“流失生”感到升學無望,對學習就失去了興趣,漸漸地就變成了“幹坐生”、“陪讀生”,他們厭學、逃學直至輟學,使得當時初中生流失率高達20%以上。這一切表明,“應試教育”是以犧牲“大多數”去換取那“極少數”爲代價的,如果再沿着這條路走下去,只能是越來越背離農村教育的辦學方向。在一次調查彙報會上,縣教委主任韓世惠非常歉疚地說:“我們搞教育的沒有使大多數學生成材,這是我們的失職。農村教育要植根於農村這片大地,要姓‘農’,兼顧升學,路才能越走越寬!”

  農村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這成了當時呼蘭縣教委一班人發自內心的痛徹吶喊。

  一、實施分流教育,大用中學“兩手抓,兩手都硬”

  1986年,在韓世惠的倡導和帶動下,呼蘭縣教委緊緊圍繞着“一個農業縣的教育怎麼辦”這個中心,首先在農村初中大用中學邁出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第一步。在大量調查研究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他們大膽地提出了改革課程結構,在完成普通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引進職業教育教學內容,首先探索出了“2+2”分流教育的辦學模式。

  所謂“2+2”分流教育就是學生讀完初二後,一部分升入初三,這部分學生有望升學繼續深造;另一部分升入四年制農職班,再讀兩年畢業。四年制的學生除了完成國家規定的文化課學習內容外,還要學習適合農村就業的專業技術,比如果樹培植、農機修理、畜牧等內容的專業課;畢業後發“兩證”,即“文化課畢業證書”和“綠色畢業證書”。

  改革方案出臺後社會上議論紛紛。有人說:“韓世惠想出風頭,不抓考大學,搞什麼爲農服務!”有些家長一聽“農”字就反感:“我們祖祖輩輩種地,供孩子唸書難道就是爲了這個?”有的領導還說,韓世惠是不想當這個主任了。對分流教育大多數人不理解,就連有些教師也直搖頭,別說學生了。一時到農職班報名的學生寥寥無幾,報名的也都是低着頭進來,兩眼茫然地走出去。

  改革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這一夜,韓世惠失眠了。雖然分流還不被大多數人接受,但是他認定,分流是對的。“就是丟了烏紗帽,也要把改革堅持到底!”天剛矇矇亮,他就迫不及待地抓起電話催司機:“下鄉!去大用!”

  就這樣,一連幾天,以韓世惠爲首的教委一班人和大用中學領導一起走村串戶,耐心地做教師、學生和農民的工作。大用中學有的領導和教師還根據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帶頭把子女送進了農職班。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許多心懷疑慮的老農終於被說服了,他們陸續地把自己的孩子送了來,這樣首次分流才正式完畢。改革終於邁出了艱難而可喜的一步。

  然而,在改革的路上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未知的困難等待着他們。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許多學校勞技課教師極其短缺。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大用中學採取內調、外聘、送出去、請進來等辦法,建立了專業課教研組。並與黑龍江省農科院、縣農業技術部門建立聯繫,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到校講課。沒有教材,他們就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和師生的實際情況,選編、摘編了《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等富有鄉土氣息的專業課教材,改變了過去那種“千校一面,萬人一書”的局面。

  爲了上好農技課,大用中學堅持基礎知識以課堂教學爲主,技能訓練以實踐教學爲主,二者緊密結合,互相促進,克服了“黑板上種田”的弊端。他們堅持教學內容與學校種植的作物品種相統一,教學進度與農時季節相統一,勞動實踐安排與基地管理相統一。“三個統一”使學生既學會了理論知識,又能動手操作,做到了“手腦並用”,“教、學、做合一”,大大提高了勞技課教學效果,強化了技能訓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基礎性是農村初中教育的基本特點,無論是文化課還是農職課,都是學生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石。爲此,大用中學在狠抓文化課質量的前提下,還在文化課裏滲透專業課的知識。數學課增添了濃度計算、土地測量等;物理課增添了用電知識、機電維修、排水灌溉等;化學課增添了土壤養分含量和酸鹼度速測分析等;語文課增添了農村應用文教學,教學生寫承包合同書、生產技術方案,閱讀掌握各種農藥化肥使用說明書等;地理課增添了農業氣象、地溫變化測試等。各學科緊密結合當地生產實踐,使學生感到知識就在身邊,看得見,“摸”得到,用得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文化課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實踐、應用、創新的能力。

  在調整充實文化課教學內容的同時,大用中學還大膽改革教學結構,針對學生的知識基礎現狀,把學生按不同層次進行分類、分層次教學,最大限度地爲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學習條件和學習機會,全面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實行了“放慢進度、減緩坡度、降低難度”的教學原則,採取了“慢起動、小步走、先適應、後加速”的教學方法,克服了“應試教育”存在的“一把尺子、一個進度、一刀切”的弊端,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爲學生將來走向社會開闢了廣闊的生存空間。

  由於正確處理了文化課與農職技術課、打好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基礎與適應現實掌握實用技術的關係,文化基礎課與農職技術課“兩條腿走路”,幾年時間,大用中學這塊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試驗田”煥發了勃勃生機。大用中學不但中考成績連年在全縣名列前茅,而且所培養的畢業生80%以上成爲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實現了“文化課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兩手抓兩手都硬”的辦學目標。

  “2+2”分流班的學生,畢業幾年就成爲當地農村的熱點人物。1990年以前,達戶村吃大米都要靠“進口”,邵洪香初四分流班畢業後回鄉率先開發水田40多畝,她利用在學校所學的農學知識精耕細作,當年便喜獲豐收。爲了把豐收的喜悅與鄉親們分享,邵洪香把許多姐妹聚到自己家裏,辦起了“炕頭水稻學習班”,姐妹們被邵洪香的“遠景規劃”吸引住了,第二年就有20多名婦女加入到了她的行列。幾年時間,達戶村那茫茫的“青紗帳”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景象。現在,邵洪香已帶動全村使水稻生產形成了規模化,她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爲“水稻專家”。1994年,邵洪香被村民選舉爲婦女主任。擔任領導職務後,她不但一如既往地帶動全村農民種植水稻,還教育婦女少生快富奔小康,使達戶村成爲全鎮的計劃生育先進村。董家村的畢業生劉志華,利用在學校學到的技術辦起了家庭現代化孵化場,年創利潤十幾萬元,成爲全縣有名的養雞大王。一人富不算富,他還帶動村裏的貧困戶一道脫貧……這些沒有上高中、考大學的學生,在農村一樣成了令人羨慕的人物,再也沒有人說“初中生就是‘初中扔’”了!

  呼蘭縣沒有專設農村成人學校,而是依託農村初中搞成人教育,農村初中既承擔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任務,又承擔成人教育任務。按照這個標準的要求,在辦學體制上,呼蘭縣教委把鄉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與鄉鎮中學合辦,充分發揮中學自身優勢,使之擔負起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和培養初、中級專門人才的任務。一個學校掛兩個牌子,既是鄉鎮中學,又是鄉鎮成人文化學校。實行一校兩制,一長管兩校,一師任兩教,一校多功能。在組織機構上,學校成立成職教育處,指定一名副校長分管成職教工作。成職教育處主任具體負責成職教育的日常工作和業務指導。在學校建設上,農村文化技術學校要達到“五有”,即有專用教室、有桌椅、有黑板、有照明設備、有圖書資料。實現硬件規範化、軟件系列化,確保開展成人教育必備的教學條件。在教育資源的利用上,學校統籌制定教學計劃,統籌安排教學活動,統籌使用教育經費、儀器設備、實習基地和圖書資料等,實現教育資源合理配置、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三教溝通的辦學模式,充分發揮出辦學的綜合效益。

  1992年,在韓世惠的倡導下,呼蘭縣教委又採取“典型引路,點面結合”的工作方法,提出在全縣建設20所大用式“三教統籌”的農村初中,使之成爲鄉鎮社區教育基地。

  爲了加速大用式初中羣體校的建設進程,哈爾濱市政府和教委先後4次在呼蘭縣召開現場會,在全市推廣大用中學的辦學經驗。新上任不久的哈爾濱市教委主任石永明曾專程到呼蘭縣檢查工作,撥專款20萬元給大用中學搞基地建設,給腰堡中學撥款5萬元作爲科研經費。呼蘭縣委、縣政府也爲普及大用式初中建設專門召開會議,並下發了實施方案,實行統一部署。呼蘭縣教委本着“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制定了普及大用式初中的工作任務和目標。到1994年底,全縣農村鄉鎮中學全面實施各種形式的分流教育,覆蓋率達100%,分流學生佔初中學生總數的15%,推進了“科教興縣”、“科教興鄉”戰略的實施。

  大用中學的改革贏得了老百姓的稱讚,也得到了省、國家教育部門的肯定。1991年,這所學校被原黑龍江省教委授予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中學稱號;1998年,被教育部授予勞動教育先進單位稱號,並在全國農村初中教育改革研討會上介紹了辦學經驗。

  二、“知農、懂農、愛農”教育從小抓,佟家小學帶出個聞名全國的“果樹千佳村”

  長期以來,一部分農村孩子不安心在農村。因此,從小學就對他們進行“知農、懂農、愛農”系列教育很必要,這樣不僅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就樹立起了建設農村、振興家鄉的理想,還爲他們升入初中學習職業技術奠定了基礎。

  呼蘭縣教委要求全縣各小學普遍開設勞動課、自然課,從“三教統籌”的角度來通盤考慮課程與教學,派專人負責,做到了計劃、教材、師資、基地、考覈相配套。這方面的改革以大用鎮佟家小學尤爲突出。

  佟家小學從1995年開始實施教學改革,根據當地的地域資源優勢引進果樹栽培、嫁接技術,自編鄉土教材。他們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勞動能力,把勞動目標分爲低、中、高三個層次:一、二年級的學生,生活能自理,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三、四年級的學生,能做手工,會果樹剪枝、嫁接,會蔬菜栽培、施肥,管理棚室的溫度、通風,懂病蟲害防治等;五年級的學生,能帶動家長種植新品種農作物,能起示範作用。學校規定,自然課教學中,在講書本知識的同時,要儘量結合當地生產實際和學校的基地情況。比如在講昆蟲課時,結合當地常見的病蟲害,對害蟲進行分析,總結害蟲的特點,研究如何防止病蟲害蔓延。

  改革出臺時,農民反響也很大,許多家長來找學校論理。有個代表人物叫魏章景,他氣呼呼地來找校長:“一個小孩子能學會啥?好好唸書算了!你們這是搞的什麼名堂?”然而,佟家小學的領導和教師還是笑臉相迎,講明道理,但心裏卻暗暗發誓,用韓世惠的話說,“一定要先做出個樣來!” (記者 郭萍 《黑龍江教育》記者 張橋 魏永生 李偉晗)

稿源 中國教育報 編輯 高美君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北方網精彩內容推薦
關閉窗口
 
| 北方網最新新聞排行 | 教育熱點新聞排行 |
無標題文檔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熱點專題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和諧之旅 迎奧運 講文明 樹新風
解放思想 乾事創業 科學發展 同在一方熱土 共建美好家園
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今日股市觀察》視頻
北方網網絡相聲頻道在線收聽 2008高考招生簡章 復習衝刺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問題解答
帶你了解08春夏服飾流行趨勢 完美塑身 舞動肚皮舞(視頻)
C-NCAP碰撞試驗—雪佛蘭景程 特殊時期善待自己 孕期檢查
熱點新聞排行 財經 體育 娛樂 汽車 IT 時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