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教育頻道 > 老版 正文
關鍵詞:
 

李政道稱導師培養研究生需要“一對一”

http://www.enorth.com.cn  2001-11-13 17:04
 

9月20日司法會計兩大考試撞上 防空警報試鳴
我愛套套:90後學生熱捧時尚個性安全套(組圖)
教育學會會長吁停評三好 北京市教委稱不會取消
團結 友誼 和平 讓奧運精神在少年兒童心中延續
教育部修訂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抵制有償家教
200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熱門職位一覽表 邁過小三這道坎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著名旅美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6年出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主任。

  曾就讀上海清星小學、東吳附中、江西聯合中學、浙江大學、西南聯大,1946年由吳大猷教授推薦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研究院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記者:科學成就多出於青年。你認爲高等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有哪些關鍵環節?

  李政道:中國的學生很優秀。我所在的哥倫比亞大學和其他一些著名大學,都有許多學得很好的華人學生,中國的青年人才有科技創新的絕對優勢。要使他們有深一步地發展,需要抓緊時間,儘早確定方向;然後要給他們創造好的環境。這個環境除了依靠課堂教育、高科技的教育工具帶來的信息以外,還需要上一代科學家的悉心指導。

  我特別主張導師和研究生要有一段時間密切的、共同研究的過程,而且由一個教師來帶一個學生,特別是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人才,這個“一對一”的培養過程不能省,不能急。因爲科學精神的傳播要靠人與人的直接接觸來完成。人和人之間是有感情的,這種夾雜了情感因素在內的傳授是別的方式不能替代的。就好比機械貓帶的孩子永遠無法與生物貓帶的孩子相比。科學精神、科技素質在“一對一”的師生傳遞的微妙之處是其他方式學不來的,也沒有一定的模式可以照搬。1948年,我的導師費米問我瞭解太陽內部的溫度是多少,我很快做出了回答,因爲這可以從資料中找到答案。但他卻說,搞科學光依靠資料不行,要用自己的辦法把它算出來。什麼辦法呢?就是自己做專用算尺。於是他指導我一起動手,製作出了計算主序星內部溫度分佈的專用大算尺。這種言傳身教的過程讓我銘記一生,受益一生,其中所得到的當然不只是科學知識和科學的工具。

  當然,創新人才的培養還需要抓住機遇,並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

  記者:你在哪段時間所接受的教育對你的成才和成功影響最大?

  李政道:這個問題讓我想想看。好像我對抗戰時期被迫轉到西南聯大讀書的那段時間印象比較深。當時在昆明,條件那麼艱苦,住土坯房,睡上下鋪,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可是大家的學習熱情那樣高漲,全校大約2000多學生,200多教師,朝夕相處,後來出了華羅庚、楊振寧、朱光亞等等那麼多科學家。在艱苦的條件下出人才,恐怕還是得益於師生之間的親密交往和相互鼓舞,得益於特殊條件下堅定的求學精神。

  

記者:青少年時期是培養科學素質的關鍵時期,你對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哪些看法和提醒?

  李政道:中國的學生學得很好。我對教育問題的基本想法就是主張“活學”,不要爲了考試而學,“求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就是講這個道理。不要考試考得那麼厲害。考得太多或佔學生時間太多,教得太多,都不可取,對學生學習沒什麼好處,也不利於科技素質的培養。比如寫文章需要選詞造句,你買了一本大辭典,裏面什麼都有,但並不等於你因此就會寫文章了。對年齡小的孩子,有些不適合這個年齡階段的、費解的東西,要求他們有具體的理解就可以了,不必都抽象成概念,讓他們花很多時間去背。有些學生不懂、要花幾個小時強記的東西,往往長大些會很容易理解和記住。

  記者:這些主張是否用在你自己的孩子身上?你在家中扮演什麼樣父親?

  李政道:家裏的事情都是惠管,當然孩子的事我也要過問。我的大兒子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對我說,爸爸你去幫我找東西:電線、指南針、燈泡和電池,我來給你講講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然後他果然用這幾樣東西動手給我演示“磁生電”和“電生磁”,講得很高興,也很對。這樣的“活學”、“活用”就很好。我想一個小孩子有具體的、定量的理解就可以了,不必要求他作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我對子女的教育還是很開放的,他們的專業選擇都是自己做的,兩個兒子都沒有和我同行。

  記者:你感興趣的學科除了你的本行,還有什麼?能否描述一下它們對你的影響?

  李政道:我感興趣的東西挺多的。除了自然科學的,還有詩歌、小說、歷史和各種藝術,我還發現自然規律與文化之間有某種奇妙的聯繫。儘管自然現象本身並不依賴於科學家的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是人類共同創造的成果,這也包括藝術家的創造。一些藝術家根據科學主題所創作的畫,比我用科學語彙表達得要好,而且帶給人美好的藝術享受,你看這幅題爲《核子重如牛對撞生新態》的畫,是李可染唯一表現與自然界鬥爭的作品,看他把自然界的“動”與“靜”表達得多麼淋漓盡致!

稿源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編輯 蔣玉萌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北方網精彩內容推薦
關閉窗口
 
| 北方網最新新聞排行 | 教育熱點新聞排行 |
無標題文檔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熱點專題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和諧之旅 迎奧運 講文明 樹新風
解放思想 乾事創業 科學發展 同在一方熱土 共建美好家園
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今日股市觀察》視頻
北方網網絡相聲頻道在線收聽 2008高考招生簡章 復習衝刺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問題解答
帶你了解08春夏服飾流行趨勢 完美塑身 舞動肚皮舞(視頻)
C-NCAP碰撞試驗—雪佛蘭景程 特殊時期善待自己 孕期檢查
熱點新聞排行 財經 體育 娛樂 汽車 IT 時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