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教育頻道 > 學習資料 正文
關鍵詞:
 

岳陽樓記中的三個“異”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7-03 12:49
 

9月20日司法會計兩大考試撞上 防空警報試鳴
我愛套套:90後學生熱捧時尚個性安全套(組圖)
教育學會會長吁停評三好 北京市教委稱不會取消
團結 友誼 和平 讓奧運精神在少年兒童心中延續
教育部修訂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抵制有償家教
200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熱門職位一覽表 邁過小三這道坎
 

  (作者:孫紹振)

  對於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般論者,往往以爲如此雄文,必然身臨其境,觀察入微,通篇都是寫實。其實不然。當年,他在河南鄧州下放,根本沒有可能擅離職守,爲一篇文章遠赴岳陽。據岳陽樓現存資料,當時騰子京請他屬文,只給一幅巴陵勝景的圖畫。范仲淹根據之寫就這篇千古名篇。身臨其境的騰子京寫到岳陽樓的景觀,卻用筆甚拙:

  東南之國富山水,惟洞庭於江湖名最大。環佔五湖,均視八百里;據湖面勢,惟巴陵最勝。頻岸風物,日有萬態,雖漁樵雲鳥,棲隱出沒同一光影中,惟岳陽樓最絕。(1)

  至於他的詞《臨江仙》,所描繪的岳陽樓,就更簡陋了:

  湖水連天天連水,秋來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帝子有靈能鼓瑟,悽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聲。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

  八百里洞庭在他筆下,竟然只是“天連水,水連天”,“分外澄清”,剩下就是孟浩然和錢起的著名詩句的襲用。這位很熱愛詩文的騰子京,並不是瞎子,而是缺乏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表達這種感受的語詞。而沒有到過岳陽樓的范仲淹則相反,能不能寫出東西來,不僅僅儀仗眼睛看到了多少,而且更重要的是,儀仗心裏有多少:

  予觀無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涯際,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騰子京也說到了洞庭湖的“勝狀”,據五湖之廣,八百里之雄,但和范仲淹的把洞庭湖和長江和遠山的關係,在“銜”字和“吞”字之間,暗含一個隱喻(口)使長江和君山都在洞庭湖的吞吐之間。騰子京的“日有萬態”“漁樵雲鳥”“出沒光影”,用筆不可謂不細。然而,比起“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卻顯得筆力稍弱。水準的差異,不能僅僅用思想境界來解釋。騰子京和范仲淹一樣,也是抗擊強敵入侵的將軍,又同爲遭受打擊的志士。也許更不可忽略的是,藝術修養的層次。文章是客觀的反映,同時又是主體精神的表現。主體精神和客觀對象,本來是分離的,文學形象構成的關鍵,就是把客觀的(山水的)特點和主體的(情志)特點結合起來,光有觀察力是不夠的,最關鍵的是以想像力構成虛擬的境界,以主體的情感、志氣對於客觀景觀加以同化,進行重塑。這就需要化被動的反映爲主動的想像,想像的自由取決於主體審美的優勢。和范仲淹相比,騰子京缺乏的正是這種審美主體的優勢。

  這從《岳陽樓記》的開頭幾句,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這一點審美主體的優勢,對於范仲淹來說不過是小兒科,不值得留戀。對於氣勢如此宏大的自然景觀的概括,他只輕輕一筆,“前人備述之矣”,就擱在一邊了。他審美主體的優勢,不但凌駕於現實的山河之上,而且凌駕於氣魄宏大的話語。其實,他所輕視的“前人備述之矣”,並不太俗套。至少目光遠大,視野開闊,氣魄雄豪。爲什麼在他看來,不屑一顧呢?因爲,在范仲淹看來,把精神聚焦在自然,以豪邁、誇張的語言,甚至人物風物上,是此類序記體文章的慣例。長江四大名樓的記序銘文中最早的《騰王閣序》就是這樣的:

  星分軫翼,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站在地理的位置的制高點上,雄視八方,歷數人文,以華彩的筆墨,盡顯地理形勢和人文傳統的優越,其基本精神,不外是一首頌歌。王勃以風流的文采,華瞻的詞章,調動錦心繡口,帶出蒼桑感喟,少不得還要對囑文主人恭維一番。范仲淹顯然以自己審美優勢,從這樣的話語模式中進行了勝利的突圍,氣勢凌勵地提出: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呼?

  這一聯句組,乾淨利索地從地理形勝,轉入到人情的特殊性上來。第一,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遷客騷人”,是政治上失意的,有才華的人士面臨此境感喟(作者在這裏,是不是有點自況?);第二,不是一般的感情:“得無異乎?”有異於常的、有特點的感情,而不是模式化的感情。

  文章的立意之高,關鍵就在這個“異”字上,就在這人異乎尋常的思想高度上。不屑於作模式化的頌歌,不屑於作應酬的恭維,而是在這樣宏大的景觀面前,展開情感和志向的評述。關鍵詞“異”字,不是單層次的,而是多層次的。作者從容不迫地、一層一層地揭示“異”所包含的情志的內涵。

  第一層次的“異”,有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點,在悲涼的景色面前,岳陽樓上文人的情感: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觸目傷懷,登高望鄉,壯志難酬,懷才不遇,憂讒畏譏,悲不自勝,從王燦的《登樓賦》以來,就確立了這樣的母題,其思想境界,並不完全限於個人之哀樂,多少與民生國運相關。這種情感以悲涼、孤獨、無望爲特點: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羣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門中一個臭)其無人兮,征夫行而不息。

  但,在范仲淹這裏,境界卻不一樣:

  淫雨綿綿,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莫冥冥,虎嘯猿啼。

  把悲涼的情感與這麼宏大的空間視野,這麼壯闊的波瀾相結合,是很有點特“異”氣魄的,但是,就是這樣的特異胸襟,范仲淹對之未置一讚詞。

  第二點,寫的是春和景明的季節,則產生了另外一種特異的,和前面的感情完全相反的感情:

  登斯樓也,則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在同樣一個現場,在明朗春光中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心情和景色合而爲一,情感與大自然融爲一體,生氣勃勃,神思飛越,要知道,在中國文學史上,寫悲涼的成就,是很高的,傑作比比皆是,而寫歡樂的感情,卻廖廖無幾。難得的是,范仲淹把歡樂寫得氣魄宏大,文采華贍;但,范仲淹卻以爲,這樣的喜和前面所表述的悲,都不是理想的境界。范仲淹提出,還有一種“或異二者之爲”的境界,這種境界,“異”在什麼地方呢?范仲淹總結出來,正是我們要注意的第三個特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就是不以客觀景觀美好而歡樂,不以己悲,不以自己的境遇而悲哀。以一己之感受爲基礎的的悲歡是不值得誇耀的。值得誇耀的情操,應該是:“居宙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水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故進亦憂,退亦憂。”不管在政治上得意還是失意,都是憂慮的。這種憂慮的特點,第一,是崇高化了的。不是爲君主而憂慮,就是爲老百姓而憂慮,第二,是理想化了的。人不能爲一己之憂而憂,爲一己之樂而樂。在廟堂,在黎民百姓未能解憂,未能安樂之前,就不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不管是進是退,不管在悲景還是樂景之前,都不能歡樂。種理想化的情感,不是太嚴酷了嗎?甚至,這樣高的標準,不要說,一般文人所能達到,就連范仲淹自己,也是做不到的。他自己就寫過一系列的爲景物而喜,以一己而悲的詞。比較著名的如《送韓瀆殿院出守岳陽》:

  仕宦自飄零,君恩豈欲偏。

  才歸劍門道,忽上洞庭船。

  墜絮傷春道,舂濤廢夜眠。

  岳陽樓上月,清賞浩無邊。

  這裏的送別,不是強自安慰朋友不要埋怨君恩之“偏”,對見柳絮而傷春,聽夜濤而失眠的朋友,也沒有反對呀。至於更爲有名的篇什如《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不是因明麗的景物而引起鄉愁,引發一己之悲嗎?不是一般的悲涼,而是沉浸於悲抑的情緒,作爲一個叱吒風雲的將軍,鄉愁是如此之重,不敢高樓獨依;追求做夢的解脫,甚至連借酒銷愁都觸發了眼淚。值得注意的是,這裏並沒有特別交代說,他的憂愁是爲君爲民的。這是言行不一嗎?不是虛僞嗎?

  從近千年的閱讀史來看,這首詞肯定沒有留給讀者以虛僞的感覺,相反,讀者幾乎無一例外地爲其鄉愁所感動。爲什麼呢?

  第一,這時范仲淹自己也處於被貶的地位。他是在勉勵自己。以對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出了比平時更爲嚴苛的要求。不但處於中央王朝時期,要爲民而憂,就是遭到不當的處置,處於江湖之野,更要憂其君。

  第二,從文體上去獲得解釋。因爲,在范仲淹那個時代,詩和文是有分工的。詩言志,“志”是獨特的情感世界,個人的感情,甚至兒女私情,甚至像周邦彥,柳永那樣的離經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發的;文載道。文章的社會功能,比詩歌嚴肅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則不是個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甚至政治化,規範化的意識形態。故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帶有理想化的色彩。理想化,一方面是理念化、或者概念化,不講感情的。故范仲淹覺得,除了爲廟堂爲百姓,就不能有個人的悲歡。可是從另一方面看,這種理想化,是絕對化的,不留任何餘地的。連一點個人歡樂的餘地都沒有。這麼不全面,絕對化,又不是是理性的特點,恰恰是感情化,抒情化的特點。如果這一點在上述的話語中還不夠明顯的話,到了下面的這句話就很值得玩味了: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這好像比較全面了,好像是更講理了,更有哲理的色彩了:不是不應該有自己的憂和樂,而是個人的憂和樂,只能在天下人的憂和樂之後。這就構成了高度純粹化的人生哲理。高度的哲理,就是高度的理性。個人的憂和樂本來沒有合法性,在一定條件下,“先天下”和“後天下”,就有了合法性。恰恰是對立面在一定條件下的統一和轉化,構成基本的哲學命題。個人是不能以環境的美好而歡樂的,也不能只爲自己的坎坷而悲哀的。但是,有一個條件,可以使之轉化,那就是,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愁的時候,你就應該提前感到憂愁,在天下人已經感到快樂以後,你纔有權感到快樂。從悲哀和歡樂的在一定條件下的走向反面轉化來說,這是正反兩面都兼顧到了,是不絕對的,具備了哲理的全面性的。但是,這只是在形式上,從內容來說,它仍然是很絕對的,很感情用事的,什麼時候,才能確定天下人感到快樂了?有誰能確定這一點呢?缺乏這樣的確定性,就是永遠也不可能快樂。至於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愁,就應該提前感到憂愁,倒是永無限制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際上先天下之憂,是永恆的憂,後天下之樂,絕對地不樂。這不像是全是哲理的全面性,而是抒情特有的絕對化。不過這種情,也就是志,是哲理,也就是道,結合在一起的,不過這種志道互滲,和通常所說的情景交融不同,而是情理交融。也正是因爲這樣,所謂文載道,實際上,這個道,並不純粹是主流的意識形態,其中滲透着范仲淹對情感理想的追求,是道與志的高度統一。

  范仲淹的這個觀念(道),並不完全是他自己憑空的創造,而是孟子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孟子·梁惠王下》有云: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這是孟子寶貴的民本思想的總結。但是,從文章來說,這裏沒有感情,只有是純粹的“道”純粹的政治哲理:民和王之間在憂和樂兩個方面本來是對立的。但是,王若以民之憂爲憂,以民之樂爲樂,則民亦以王之憂爲憂,以王之樂爲樂,王憂,就轉化爲民之憂,王之樂,也就轉化爲民之樂。完全是哲理,簡潔明快,推理富於邏輯力量。但,范仲淹的名言完全來自於孟子,爲什麼卻比比孟子的更爲家喻戶曉?這是因爲,第一,從理念上來說,更爲徹底,不是同樂同憂,而先民而憂,後民而樂。第二,孟子以邏輯的演繹見長,所說的完全是道;而範氏以情感和理性,情與志的交融見長。第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句法上還比較簡單,句子結構相同,只有開頭一個詞,在語義上是對立的。范仲淹在結構上,也是對稱的,但語義的對立是雙重的,第一重是“先天下”和“後天下”,第二重是“憂”和“樂”,意味的更爲豐富。第四,在音節上,在節奏上看:

  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

  從語義上看,似乎沒有多少差異,但是,一旦寫成: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憂”和“樂”在句子裏,以語音而言,是重複了;但,在語義上卻不是完全的重複,第一個“憂”和“樂”,是名詞,而第二個“憂”和“樂”,則是謂語動詞。語音上的全同,和語義上的微妙而重要的差異,造成一種短距離同與不同的張力,在兩句之間,又構成一種對稱效果,由語音和語義的相關性和相異性,強化了情理交融,情志互滲,構成了本文最亮點,最強音。一唱三嘆的抒情韻味由於這種結構而強化。。

  除此之外,本文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在節奏上特別鏗鏘,這是因爲本文雖爲古文,但並沒排斥駢文的優長,吸收了許多駢文的對仗手段:

  銜遠山,吞長江;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日星隱耀,山嶽潛形;

  沙鷗翔集,錦麟遊泳;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耀金,靜影沉璧;

  十分精緻的對仗,有利於對景觀作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自由的概括,使得文章顯示出雄渾的氣勢,但,范仲淹畢竟是古文大家,對於駢文一味屬對可能造成的呆板十分警惕。他顯然沒有選擇像《滕王閣序》那樣,連續不斷地屬對:

  星分軫翼,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雄州霧列,俊彩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

  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肖霜,王將軍之武庫。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盛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整篇文章,就這樣對個沒完,不但在手法上,單純到難免單調之感,而且在情感上,也因爲平行結構而難以深化。這樣的文風,是初唐的時髦,其文勝質,形式壓制內涵的侷限,受到韓愈古文運動的批判,事情未免矯枉過正,古文運動的先驅,往往儘可能迴避對仗。但是,歷史的發展還是顯示了對仗的合理功能不可抹煞。范仲淹作爲古文大師,並沒有像韓愈那樣,拒絕駢文的句法,他是在古文的自由句式中適當用駢文句法來調節。例如在開頭:他在“銜遠山,吞長江”之後,並沒有再繼續對仗下去,而改爲散文句法:“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又如在“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以後就沒有再對下去,而是換了一種句式:“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矣。”對仗句式,長於對自然景觀的概括性描繪,過分密集的對仗,造成在感覺的平面上滑行,而古文的散句,表面看來比較自由,實際上其難度比之駢體更甚,因爲沒有固定程式,沒有現成技巧的可操作性。故其內涵,其情彩,比之對仗的文采更爲難能可貴。范仲淹以對仗和不對仗的句法自由交替,顯得情緒活躍,使情彩和文彩交融,顯得自如瀟灑。 “春和景明”一段,十四個句組,只有六個句組是對仗的(沙鷗翔集,錦麟遊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其餘八個句組是自由的散文句法。全部句子,都是每句四字和六字參差錯落的,而在駢文中四六是有規律地交替的,而這在這裏則是自由交錯的,可以說把駢文在節奏上呆板和散文節奏上的自由結合了起來。

  (1)方華偉編《岳陽樓詩文》吉林攝影出版社,第8頁。2004年。

稿源:新浪 編輯:趙晶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網友評論 1 條,查看全部
[570439]  網友: 於2009-03-03 14:27 發表評論:

  歡迎到我的博客看看,《滕王閣序揭祕》最新修改第十三稿是我從二十八歲起精心研究十餘年的得意之作,揭開了王勃寫事前已打腹稿的千古之謎,《滕王閣序》精妙之處世人尚未夢見。看後如果能附上您給睿智的品評更是感激不盡,歡迎您的到訪。 《滕王閣序揭祕》摘要:王勃的《滕王閣序》並不是一揮而就的天才之筆,而是事先打了腹稿的有準備之作。王勃在到南昌前的十餘天,即在研讀有關南昌的文獻,發現《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越絕書》、《水經注》等古籍對南昌天文、地理、人文典故的記載相互矛盾,故非常不滿,王勃在《滕王閣序》中不動聲色的嘲弄了歷代學者的疏失,以此顯示其驚人才華。 《滕王閣序》中沉埋了許多一千三百年不爲人知的祕密,如“人傑地靈”,“人傑”指大家熟知的“南州高士”徐孺子,“地靈”卻是與安侯張普“爭地”而死、幽“靈”出現在贛江邊的豫章太守賈萌…… ----------請搜新浪網<應宗強的博客>或到任一網站搜《滕王閣序揭祕》。

北方網精彩內容推薦
關閉窗口
 
| 北方網最新新聞排行 | 教育熱點新聞排行 |
無標題文檔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熱點專題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和諧之旅 迎奧運 講文明 樹新風
解放思想 乾事創業 科學發展 同在一方熱土 共建美好家園
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今日股市觀察》視頻
北方網網絡相聲頻道在線收聽 2008高考招生簡章 復習衝刺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問題解答
帶你了解08春夏服飾流行趨勢 完美塑身 舞動肚皮舞(視頻)
C-NCAP碰撞試驗—雪佛蘭景程 特殊時期善待自己 孕期檢查
熱點新聞排行 財經 體育 娛樂 汽車 IT 時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