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 北方網  >  教育頻道  >  學習資料
關鍵詞:
 

敬畏守護經典堅持學術比經典的通俗化重要(圖)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8-24 17:21
 

我愛套套:90後學生熱捧時尚個性安全套(組圖)
教育學會會長吁停評三好 北京市教委稱不會取消
團結 友誼 和平 讓奧運精神在少年兒童心中延續
教育部修訂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抵制有償家教
200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熱門職位一覽表 邁過小三這道坎
 


  經典是中華文化的標志與象征,對於經典的解讀,總是與特定時代的社會心理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經典與通俗化是當前人們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具體說來,經典的價值在當前最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我想,對於這一問題的考察,固然離不開各種因素的考慮,首先還應回到學術與文化的語境中來,而不能受商業之風的支配。

  為什麼這樣說呢?稍微了解一點中華文化特點的人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一種元典文化。自先秦以來,儒道法墨諸家所奠定的元典文化就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形態。嗣後,經典的價值與作用在兩漢以後的封建社會中進一步獲得鞏固與發展。至於說到經典的地位與作用,正如劉勰《文心雕龍》中的《宗經篇》所說:『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除去其中的神化成分,這段話至少說明了中國古代的經典是中華文化精神的載體,是人性的奧區,文學之核心,可以穿透歷史與時代而得到傳承與光大。

  中華文化相對於世界各國的文化特質來說,屬於一種世俗文化,因而四書五經之類都是教人立身行事之類,兼具學術與意識形態、宗教教化的性質,倡導的是知行合一的人格,與世界其他各國的經典多屬神學系統大為不同。因此,世俗化可以說是它的一大特點。而世俗化與通俗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通的。比如,《論語》是孔子弟子記錄孔子與學生思想觀念的一部語錄體的儒家經典。現代學者和作家林語堂說過:『孔子品格的動人處,就在於他的和藹溫遜,由他對弟子的語氣腔調就可清清楚楚看得出。《論語》裡記載的孔子對弟子的談話,只可以看作一個風趣的教師與弟子之間的漫談,其中偶爾點綴著幾處雋永的警語。以這樣的態度去讀《論語》,孔子在最為漫不經心時說出一言半語,那纔是妙不可言呢。』林語堂為此在上個世紀提倡語錄體,被稱作《論語》派。可見儒家的經典充滿著世俗人情的意味,是通俗化很強的一部書。再比如《莊子》這本書,也很關注通俗的演繹。莊子的思想因此而在語體上采用『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來寫作。所謂『以寓言為廣』,即采用寓言方式來闡發其中的哲理,達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的逍遙境地。而《莊子》中的寓言,大量依靠對話體來加以表現,讀起來文學性很強。這也說明,從先秦開始,中國古代的經典就樹立了關注通俗的風范。因此,認為經典高不可攀的看法並不准確。西漢時的揚雄試圖將經典玄奧化,模仿《論語》寫作《法言》,效仿《周易》創作了《太玄》,現在看來,這本書真是太玄了,當時就被另一個學者劉歆諷刺為可以用來蓋醬壇子,後來北宋蘇東坡也批評揚雄以艱深文其淺陋。

  但是我們尤其要注意的是,經典畢竟是經典,《藝文類聚》對於經典的解釋是『經也者,徑也,言五路無所不通』,也就是說,經典承載著普適性道理,必然會去掉那些浮淺的東西,提昇為哲理,因而有的在形態上不可能不深奧,比如《老子》這本書;同時經典是具體的歷史情境下的產物,有的經典本向屬於上古時的歷史文告與佔卜之書,必然是難讀難懂的,如《尚書》、《周易》,這些書當然不可能像現在的網絡白話那麼好懂,經典快餐化的結果便是消解經典。

  還有一些經典書看上去淺顯易懂,實際上韻味無窮,好讀並不好懂,不過,經典的境界正在於此,所以古來一些大思想家,常常在語錄體上下功夫,比如孔子與朱熹等人,甚至禪宗的經典《五燈會元》之類也是如此,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西方的哲人對此不盡能理解,比如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曾經批評孔子的思想至多是一些道德箴言,沒有什麼體系:『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的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這說明他不了解中華民族的真理觀。孔子思想所以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承載者,影響深遠,是因為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實踐理性,符合中國人的人生觀與理性觀念,中國人不喜歡將理論變成灰色的思辨的對象,而喜歡知行合一,履踐為上的知性與悟性,在悟性中滲透著深刻的哲理。《論語》正體現出這樣的境界。因此,解說經典不妨深入淺出,但必須有著深湛的人生閱歷與豐富的學識方能臻於此境,像現在的一些人本身並無多少學養而大膽演繹,雖然紅極一時,但速朽亦屬必然。

  至於現代一些不看書、不思考的人,希望僅僅通過聽講就能讀懂經典,其結果往往是矮子看戲,承虛接響,接受的多為二手貨。現在人們好說沒有免費的午餐,對於經典來說,恐怕更是如此。如果因為自己不下功夫而指責經典難懂難學,這種心態恐怕只能是說一種奢望。當前還有一些商家,試圖將經典的通俗化說成是輕而易舉的事,這使我常常想起現在投機成風的世俗心態,它與學術本身沒有多少關系。

  為了發揮經典的文化與教化作用,中國古代歷來注重對於經典解釋過程中的通俗化,過去有所謂蒙學,就是將經典普及化,綜觀中國歷史上的循吏與良吏,非常重視用儒家經典教化百姓,風化地方,二十四史中這類記載很多。至於經典的商業化,則是現代以來纔興起的一種行當。學術的通俗化與商業化並非一回事,而且經典與學術是自律的,商業化則是他律的,二者從本質上是矛盾與衝突的。現在有人一方面大談莊子的虛靜淡泊,一方面則極盡媚世走紅,這豈非對莊子精神的極大反諷?

  孔子說過一句名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意思是說,古代的賢人做學問是為了自己的人格精神,而今天的學者則是媚悅他人。莊子中還說過這樣幾句話:『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莊子的原意是說,當人們用聖人的道德去權衡與糾正一些不良現象與事情時,有些人會連這個權衡與原則也偷去為己所用。當前,倡導經典本是祛除浮淺,倡導深度,然而人們也不得不看到,經典在今天已經被竊為商業牟利的手段,自身的人文深度已經消失殆盡。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這種情況卻並沒有引起應有的警惕,而是在所謂寬容的借口下聽之任之。學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後的道德與人格精神的守護,如果這道底線都被娛樂化,俗濫化,令人深感無望與齒冷。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本來缺少敬畏感,學術文化與思想文化承擔著精神信仰與精神家園的守護功能,孔子晚年退而修六藝,即是整理前人經典,守護學術,為傳承中華文化而殫精竭慮,西漢太史公司馬遷所謂『發憤著書』便是對於這種人格精神的繼承。不過,在如今俗樂過度的年度,學術這塊聖潔的地方也未能幸免。既無宗教信仰又無道德自律的21世紀的中國人,其精神的潰敗可想而知。當前,一方面,為了普及中國優秀傳統的文化經典,經典的通俗化固然是很要緊的,但是另一方面,在缺少敬畏、過度世俗化的環境下,敬畏經典,守護經典,堅持學術,也許比起經典的通俗化與商業化更為急迫與重要——這就是我對於經典與通俗關系的基本看法。 (作者袁濟喜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

  經典為何?經典有何? 經典必須具備這樣幾個條件:第一,它必須是大的文化體系創建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具有始祖性而不是流派性;第二,它包含著這一文化體系的基因,對該文化傳統的形成,起著定型、導向的作用;第三,它是大悟性、大智慧的結晶,故內涵豐富深厚,可以作無究盡的解釋發揮,所以不會過時;第四,它世代為廣大范圍的人群所奉讀,在社會許多文化領域有普遍的影響,甚至成為一種共同性的文化語言。在中國,具備以上條件的經典,在儒家即是四書五經,在道家即是《老子》、《莊子》,在佛教即是《心經》、《金剛經》、《壇經》,在諸子百家即是《孫子》、《韓非子》、《墨子》、《楚辭》等。中國的思想文化可以說是在這些基本經典的基礎上,通過各家各派創造性的詮釋和應用而發展起來的,這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不管你喜歡與否,經典已經在文化傳統中形成了崇高的權威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在今後很長時間內還將繼續發揮思想寶庫和智慧源泉的作用。(作者:牟鍾鑒)
稿源:中國教育報 編輯:趙晶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注冊後發表評論。
北方網精彩內容推薦
關閉窗口
 
| 北方網最新新聞排行 | 教育熱點新聞排行 |
無標題文檔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熱點專題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和諧之旅 迎奧運 講文明 樹新風
解放思想 乾事創業 科學發展 同在一方熱土 共建美好家園
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今日股市觀察》視頻
北方網網絡相聲頻道在線收聽 2008高考招生簡章 復習衝刺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問題解答
帶你了解08春夏服飾流行趨勢 完美塑身 舞動肚皮舞(視頻)
C-NCAP碰撞試驗—雪佛蘭景程 特殊時期善待自己 孕期檢查
熱點新聞排行 財經 體育 娛樂 汽車 IT 時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