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雲"客戶端 |
|||
從6月7號開始的兩天是中國950多萬高三學生至今為止最重要的兩天,這場全國統一時間統一科目的考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被稱為寒門學子改變自己命運的考試。整個國家也在為這場考試服務:父母請假給孩子送考,交警警車開到護送遲到考生,特警站崗保證考試安全進行,語文作文題目成為全國各大媒體的焦點。與這種場面比起來,6月5號在世界各地舉行的美國高考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有點不是那麼顯眼。不過當你知道在這一天有上萬名中國大陸高中生打飛的奔赴香港,塞滿了香港的各大酒店,香港考評局不得不聯系全港各所中學增加考點時,你會發現,即使每次考試至少得花費三四千塊(報名費、機票和住宿費,還不包括考試培訓費),仍然阻擋不住每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高中生希望留學美國的步伐。
SAT被中國的家長習慣的稱作美國的高考,因為幾乎美國所有優秀大學在錄取新生時會將SAT的考試成績作為比較申請者學術水平的重要參考標准,起作用類似於中國大學在招生時的錄取分數,但這兩者其實大相徑庭。我現在的工作與SAT有很大關系,同時我也對中國的高考有所了解,在這裡我想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這兩者的不同。
這兩者最大的不同有可能是主辦方的身份的不同,中國高考是由國家教育部組織舉行,是由國家統一組織調度,國家或省專門組織命題;而SAT考試則是由一家類獨立於政府教育部門和大學的第三方組織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組織舉辦。從重要性上來說,高考的分數直接決定了一個中國學生最終能進什麼學校;而美國大學絕不會僅僅根據學生的SAT成績來決定是否錄取(課外活動、藝術體育特長、甚至人格魅力往往有著更重要的地位)。另外,高考之所以這麼受關注,還有一點是因為每年只有這樣一次機會,這就是所謂的一考定終身;而SAT對美國學生來說每年可以考7次,國際學生每年也有6次考試機會,每個學生在申請大學時甚至能選擇各個部分的最高分作為自己的最終成績。從考試科目上說,中國高考不外乎是語數外加上理科綜合或者文科綜合;而SAT分為兩部分,一是通用考試----推理測驗(Reasoning Test),包括閱讀、寫作和數學,被稱為SAT I;其他是單科考試-----專項測驗(Subject Tests),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外語(包括漢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被統稱為SAT II。
我們再來看一些數據:據北京新東方學校介紹,2005年,北京新東方學校SAT培訓班的學生增長到500人,2006年達到千人,而今年參加新東方SAT培訓的學生人數已經突破萬人。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發布的調查報告《開放的大門》(Open Door)中的數據顯示2001-2005年間的在美中國本科生在讀人數保持在8000人左右,而從2005年開始中國學生人數呈幾何倍數增長,僅2008年就錄取8000人,2009年更是上萬。雖然參加SAT的一兩萬人與每年參加高考動則近千萬的學生比起來只是滄海一粟,但我是樂於看到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放棄國內高考而選擇國外的考試。因為這說明中國學生有了更多而且是更好的選擇。
首先,參加SAT考試的大部分中國學生都是以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為目標,其中也不缺乏放棄國內保送清華北大復旦交大等名校的頂尖學生。因為HYP(哈佛耶魯普林斯頓)與國內的高校相比較,不論是教學質量還是學術氛圍都可以說是完勝,在中美高等教育的較量中,明眼人都知道誰勝誰負。越來越多的尖子生放棄國內高考,加入SAT趕考隊伍,另據人大附中副校長沈獻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該校在高考前夕,就有43名高三學生拿到美國名校的錄取通知書。這43名學生參加SAT後被美國高校錄取,大多數入讀美國常青藤盟校。『出國讀書的學生數量正呈現出逐年增加趨勢。』北京四中一位高三班主任說,學校裡每年都會有幾十名學生在高考前被國外的知名高校錄取,他們中不乏具有衝擊高考狀元實力的學生。另外,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參加SAT考試的成本不低,而且美國大學四年150萬人民幣左右的學費和生活費對一般的中國家庭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這些考生們要麼是極為優秀能夠拿到美國大學的全額助學金,要麼是家庭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這同樣是一件好事,這就相當於在一個開放的市場,消費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消費能力選擇合適的服務,同時還為中國節約了並不充足的優秀教育資源,讓一般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機會進入國內的名校。
這一現象必然會引起中國教育界的專家注意,越來越多的學生參加SAT,優秀生源向美國高校流動,在短期來看必定會讓中國的高校緊張。但我覺得這恰恰是一個很好的外部因素來促進中國的教育改革。因為SAT的流行是一個打破中國鐵板一塊的高考制度的外部力量,之前中國的高考和高等教育制度一直受到國人的詬病,但是改革步伐緩慢,幾十年來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高等教育制度的壟斷,中國頂尖大學幾乎全都是公立學校,國家統一的組織和分配名額,像極了計劃經濟,缺乏競爭的中國高等教育必然缺乏改革的動力。好吧,既然內部不行,那麼作為世界高等教育最發達的美國大學開始直接在中國招生,爭搶國內的優秀生源;這像不像在一個壟斷的市場裡突然出現了一個十分強勁的競爭對手,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希望中國大學能夠為這場爭斗做好准備。一方面能夠了解和學習對手的優勢,一方面調節和整理自己的資源,相信這對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來說會是一場良性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