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已經跟不上勞動力市場需求的發展,如果無法在城市實現穩定就業,那麼新生代農民工就無法轉變成產業工人和技能人纔,進而在城市定居,融入城市。
●有必要將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事業上昇為國家行動來推動,設立專門的農民工培訓專項基金,廣泛動員農業、教育、勞動等部門的培訓資源和社會資源,不斷擴大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規模。
作者:曾一春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常務副校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農村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前不久,全國總工會發布了《關於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其中,關於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水平以及職業發展規劃的研究成果尤為引人注目。針對新生代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比例低的現狀以及他們的職業發展,很多人呼吁要強化教育培訓,助推新生代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變。
作為異地轉移就業的農業人口,新生代農民工指的是出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後,年齡在16歲以上的『80後』、『90後』青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推測,這類外出務工青年農民的總數在1億左右,約佔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六成以上,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在受教育和職業發展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直接從『校門』到『廠門』,對農業和農民缺乏職業認同。絕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首次外出務工年齡在16歲到18歲之間,他們一走出校門就走上外出務工的道路,因而普遍缺乏農業生產的經歷,盡管叫做農民,但是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並不會務農。
二是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但是仍然缺乏足夠的職業技能培訓,職業培訓的需求強烈。隨著義務教育的基本普及,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但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仍然偏低,據統計,他們中有91%的人從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術教育,68%的人對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滿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職業培訓的需求較為強烈。
以前,扛著麻袋進城的農民工,基本上是農閑時外出掙錢,他們的歸宿仍然是農業和農村;如今,拉著拉杆箱進城的新生代農民工,長本事、見世面成了他們主要的外出動機。以前,傳統的農民工都是城市的匆匆過客,僅有10%左右能夠在城市沈淀下來,如今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有接近六成的人准備『在打工的城市定居下來』,融入城市生活。
總的來說,較之於傳統的農民,新生代農民工在受教育水平、職業理想以及價值觀念上有了很大的轉變,與傳統的農民外出務工求生存相比,長本領、學技能,成為產業工人,最終融入城市,是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和人生理想。但是,客觀來講,政府以及社會做好接納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的准備了嗎?新生代農民工做好融入城市的准備了嗎?
拋開城鄉二元的戶籍政策、社會保障體系等因素不談,僅就受教育和職業培訓程度來看,從新生代農民工到新生代產業工人仍有一段距離。據調查,城市勞動力市場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過專門職業教育、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勞動力,這部分佔總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農民工中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也就是說,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遠遠跟不上勞動力市場需求的發展,如果無法在城市實現穩定就業,那麼新生代農民工就無法轉變成產業工人和技能人纔,進而在城市定居,融入城市。
在這樣的背景下,構建城鄉統籌的農民終身教育體系,圍繞城市化、工業化和縣域經濟發展,以培養適應城市生活能力和提高就業崗位技能為主要內容,對轉移就業的新生代展開系統、開放、全面的終身教育,就成了加快新生代農民工向產業工人和市民轉變,並融入城市的重要手段。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政策法規層面,應當完善農民終身教育的政策法規。目前,關於農民終身教育的觀念並沒有完全為社會所接受,社會各個部門還沒有主動自覺提供教育機會。例如,按照勞動法的相關規定,企業有責任對一線職工進行教育和培訓,然而,由於新生代農民工的特殊身份,很多企業只用人不育人,忽視了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因此,有必要通過政策法規的強制和規范,制定新生代農民工終身教育的政策法規,對社會和個人在終身教育方面的活動進行規范。現階段,可以考慮制定國家層面的『終身教育法』,從戰略發展的高度指導實施新生代農民工終身教育。
其次,新生代農民工終身教育的實現,有待於兩個基本前提條件: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要有終身學習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和社會能夠提供終身教育的機會。從這兩方面出發,需要政府和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保障機制。有必要將農民職業教育、職業培訓事業上昇為國家行動來推動,設立專門的農民工培訓專項經費或基金,打破地方、部門和行業的界限,廣泛動員農業、教育、勞動、建設等部門豐富的培訓資源和社會資源,不斷擴大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規模,保證他們接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在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試點公共財政投入的免費職業教育。就農民需求而言,可以建立『先培訓、後就業』的制度,引導他們終身學習。例如對於新生代農民工,必須在接受職業教育或培訓,並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之後,纔允許進入勞動力市場就業。
最後,要搭建農民終身教育『立交橋』,構建農民縱向上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相銜接,橫向上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技能培訓等相溝通的開放多元的立體培訓體系,滿足農民,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考慮到新生代農民工雖然有職業培訓和教育的需求,但是由於閑暇時間較少、下班時間較晚、學習培訓機構距離較遠等因素,筆者認為要重視現代遠程教育在新生代農民工終身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利用互聯網、電視等新媒體,將技術傳播給新生代農民工。近年來,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系統利用廣播電視等遠程手段,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農民工轉產轉崗教育培訓,培訓1580萬人,轉移就業1370萬人,取得積極成效,類似的做法值得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