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於加快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促進教育發展模式轉變、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也對教育發展必須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相適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發展模式與經濟發展方式息息相關,如何促使教育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如何進一步優化我國教育發展模式,以加快推進我國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還需要引起重視並應深入研究探索。
進一步調整優化教育結構
背景:2009年,我國中等教育以上畢業生共有3808.8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僅為619.2萬人,只佔中等教育以上學生比例的16.3%。
教育結構的優化對於促進人纔結構的優化作用極為突出。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進一步推進了人纔需求結構的急劇變化。
在現階段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仍大多處於國際產業鏈分工中低端的狀況下,不僅需要大批一流科學家及科技領軍人纔通過研發創新去改變和提昇我國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的地位,也急需更多服務於生產第一線的高素質的專業化勞動者,去適應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布局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人纔的需求。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對人纔的需求已發生了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從普通勞動者轉向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術專長的高素質勞動者的重大變化。近年來我國就業市場出現的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招收技工難的現象,反映出我國人纔培養結構調整的緊迫性,也反映出我國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不相適應的問題。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顯示,2009年,我國中等教育以上畢業生共有3808.8萬人,其中研究生、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生、普通中學生的畢業人數為3189.6萬人,佔中等教育以上學生比例的83.7%,而各類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僅為619.2萬人,只佔中等教育以上學生比例的16.3%。
職業教育發展不足,是企業高技能人纔嚴重匱乏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國企業的高技能人纔普遍佔比較低,即使在一些國有大型企業中,高技能人纔也僅佔本企業職工比例的3%?6%,而發達國家現代企業的高技能人纔已佔到企業員工的40%?50%。
優化教育結構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對人纔的需求,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優化人纔結構,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纔,需要大力發揮職業教育這一主渠道的作用。適當擴大職業教育規模,有利於解決就業市場中企業『技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的矛盾,也有利於解決用人環節的人纔浪費與人纔匱乏並存的矛盾。
現階段教育結構調整的重點,應是擴大職業教育規模,使得教育能與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昇級協調一致。同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優化職業教育專業,提昇職業教育水平。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和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面的特殊作用,發揮職業教育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積極作用。
進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背景:在1999-2008年期間,普通高校和研究生招生數量分別以19.5%和20.4%的年均速度增長,而同期高校專任教師的數量僅以12.3%的年均速度增長。
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既是惠及全民教育的關鍵因素,也是全面提昇整體國民素質的關鍵所在。但是,目前我國不同地區及不同教育層次的教育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其主要原因是教育資源的配置不盡合理,尤其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教育資源配置明顯不均衡,其中除了各級政府對城鄉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外,師資力量配置與學生數量增長的比例也不夠協調。
以高校為例,2009年高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的規模已劇增到2285.2萬人,在1999-2008年期間,普通高校和研究生招生數量分別以19.5%和20.4%的年均速度增長,尤其是2009年研究生招生數量再創10年來的歷史新高。在1999-2008年期間,高校專任教師的數量僅以12.3%的年均速度增長,遠遠低於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同期增長速度。這種師資力量配置與學生數量增長比例不協調的狀況,不僅會制約高等教育質量的加速提高,也會導致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人纔需求的不適應。
應通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快轉變人纔培養模式數量與質量不協調的狀況。全面提高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學教育、職業教育、大學和研究生教育等各個階段的教育質量和現代化水平。
同時,通過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加快建設一批國際知名學校、強勢特色學科和市場急需專業,全面培養大批高素質人纔。使教育既能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纔,又能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術專長的高素質勞動者,促進教育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進一步提高城鄉教育均等化水平
背景:2006年以來,我國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小學昇初中入學率年均分別下降了0.5和0.15個百分點;目前農村幼兒的入園率尚不足35%。
我國是農業人口大國,教育發展水平很大程度取決於農村教育發展狀況。由於多年來各地區對城鄉教育投入不均衡等原因,使得城鄉教育發展差距明顯,對農村子女教育影響較大。
尤其是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進城務工人員數量逐年增加,需要接受義務教育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數量規模也在逐步擴大,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日益突出。截至2008年,全國義務教育隨遷子女已經達到884.7萬人,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約6%。對於進城務工人員而言,無論是否攜帶子女進城,都會對其子女教育帶來一系列的影響,要麼會面對留守兒童輟學問題,要麼會出現流動兒童入學難問題,以及城市學校歧視性高收費問題。
這些問題導致了我國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小學昇初中入學率有所下降。據統計,2006年以來,我國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小學昇初中入學率年均分別下降了0.5和0.15個百分點,這個數字意味著每年有8.5萬名學齡兒童不上小學,有5.4萬名小學畢業生不上初中。
特別是農村兒童的學前教育更是我國教育發展的『短板』,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幼兒的入園率尚不足35%,遠遠低於城市幼兒的入園率。這種狀況不利於我國城鎮化進程的良性推進。
強化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城鄉居民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是教育公平的關鍵所在。而教育公平的重點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尤其要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發展、投入、資助和保障機制。
重點應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對農村經濟困難家庭和城鎮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學前教育的資助力度。積極改善農村和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服務體系。切實落實國家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政策。加快推進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進程,盡快出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結束後在當地參加昇學考試的辦法,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確保每一個適齡兒童和少年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學習困難、就學困難等原因而失學,極力消除輟學現象。使教育真正能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向困難家庭和低保群體傾斜,使城鄉教育的起點更加公平合理,以加快適應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求。
進一步強化素質教育
背景:約半數的中小學生每天只有2小時左右的空閑時間,且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學習仍是空餘時間的重要內容。
當今各國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主要是人纔的競爭。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方面的差距,尤其是普通勞動者與掌握科學技術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之間的差距。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昇,不僅需要大批高素質的人纔,更需要整體國民素質的全面提昇。為了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人纔的要求,我們應加快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方面的轉變。
一是進一步更新人纔培養觀念。尤其要更新教育觀念,要將全面提高人纔培養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求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應樹立多樣化人纔、人人成纔的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纔。
二是進一步創新人纔培養方法。建立和完善減輕中小學學生課業負擔的有效機制,去年上海市一項調查顯示,約半數的中小學生每天只有2小時左右的空閑時間,且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學習仍是空餘時間的重要內容。根據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實行因材施教。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探索彈性學制、開發特色課程、開展實踐教學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開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潛質,以促進各類人纔輩出、拔尖創新人纔加快湧現。
三是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結合的人纔培養模式。促進人纔培養與科研開發、生產勞動、社會實踐、創業就業、服務社會等方面的能力相結合。加快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學有機銜接,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的人纔培養模式,全面提昇國民的整體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