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7月5日,廣州市政協召開會議,政協常委會專題報告提交書面建議電視臺改用普通話。不少人以為要取消廣州電視臺主頻道的粵語播出,廣州市政協立即回應並做出解釋,但激昂情緒依然湧動,『粵語淪陷』等種種『聳人聽聞』的字眼頻現媒體。(7月19日《人民日報》)
語言文化的碰撞融合,族群話語的產生消亡,是歷史發展、時代變遷的必然趨勢,無論是在全世界范圍之內,還是一國的不同區域,都概莫能外。如果說當漢語遭遇英語的『強勢入侵』,帶來的是文化顛覆與語言衝擊的焦慮,那麼當粵語遭遇普通話,隨之而來的注定也是白熱化的激辯以及口水化的紛爭。
時下,一場以是否應在粵語地區推廣普通話的『粵普之爭』正激蕩起網絡風雲。只有你在谷歌中鍵入『粵普之爭』這四個關鍵詞,用時0.06秒即可獲得約281,000條搜索結果。這個數字隨著時間的變化也許還會更大,因為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網絡爭論就像滾雪球,從一開始就可對其發展趨勢做出基本預期。而愈演愈烈的『粵普之爭』實際上暴露了一些人缺乏寬容的狹隘心理,畢竟,粵語與普通話是完全可以『和平共處』的。
作為地方方言中的一種,粵語從來就是漢語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粵普之爭』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粵語的產生發展有著千百年的歷史,在此期間,它與普通話的長期並存與交融,也說明二者之間並非水火不容、勢不兩立。擔心某種語言消失,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我們的前輩也許曾經為漢語的消失懮心忡忡過,但如今在『英語熱』面前,漢語仍然抵住了衝擊。擔心粵語地位會被普通話取而代之,其實就是語言版的『擔懮爺』,『普通話,爺擔懮』,折射出來的是對普通話在粵語地區推廣的過度恐慌。
人為放大粵語與普通話的對立矛盾,過度解讀粵語的存亡去留,不僅僅是一種情緒化的媒體誤導,更是一種偽文化保護主義。粵語作為廣東、香港、澳門佔有主流地位的語言,覆蓋近億的人口,有著深厚的現實土壤和生存空間。即使普通話推廣程度再高,只要方言的需求尚在,方言就永遠不會消失,這是語言的發展規律所決定的。而以文化保護的名義抵制普通話、加劇二者之間的裂痕,無論對於粵語的良性發展,還是普通話的推廣普及,都不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