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如果一個學生「癡迷」的領域不是現行考試的內容,人們就會認為他的努力「沒有結果」,未來「很危險」。坦率地說,我們今天加於孩子們身上的學習動力,是一種利益與壓力混合的動力——不好好學習,就不能上好大學,將來就沒有好的工作、優越的生活——而沒有把學生的探索求知,當作人的內在精神需求。』在剛剛閉幕的第31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校長論壇』上,北京市第四中學校長劉長銘用具體例證說明,目前,一些畸形考試正消解著孩子們的創新精神,而過度關注考試是滯礙我國青少年創新思維的重要因素。
『培養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非常重要的內容,但每一個高三語文老師都知道,哪怕沒有創意,「挑不出毛病的」作文得高分的可能性也比那些有個性的作文更大。這根本不是在培養學生的真纔實學和真正的智慧。還有一些考試的考題沒有任何知識性可言,只是出題者在玩弄文字游戲。這使學生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於揣測出題人的想法,而不是用在理解知識本身。因此,纔會出現這樣的怪現象——針對考試的教學,成了一門特殊的專業。很多所謂「考試輔導」,輔導的不是知識,而是輔導如何揣測出題人的意圖。』劉長銘說。
『很多考試不僅要求學生把試題答對,還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裡要完成大量試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可能采用任何帶有創造性思維的解答方式,只能寄希望於所有題目都曾做過,以便立刻找到已經經過訓練的應對策略。』劉長銘說,這對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致今天的中學教學進行大量重復性訓練,『一些老師把很多解題技巧變成口訣,越是畢業班老師,越擅長這樣的教學方式。這在客觀上降低了孩子們的思維品質,使原本的高級思維活動被低級的條件反射所取代。這樣培養出的思維習慣越牢固,突破這種習慣而有所創造就越難。』
不僅如此,劉長銘指出,在利益與壓力下扭曲的學習驅動,也對孩子們的思想情感、學習態度和價值取向產生了負面影響,『將學習和工作視為「苦中苦」,把成為「人上人」視為成功和幸福。這都是我們的教育所面臨的問題。』(記者邢宇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