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在昇入本科序列歡呼雀躍之後,我國新建本科院校往往面臨目前相似的困局,用一句俗話說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這種新建本科教育很容易做成「夾生飯」。 』近日,全國部分新建理工類本科院校首屆研討會在江蘇省常熟理工學院舉行,部分與會的新昇本院校領導如此感慨。 (《光明日報》4月13日)
如果基於『教學與科研是高校的主線』的傳統判斷來分析我國新昇本科院校的辦學,上述尷尬局面是『注定』的——這些學校面臨嚴重的教學模式轉型任務,再從事科研,並與重點院校競爭,自然『高不成、低不就』。然而,『教學和科研是高校的主線』本就不成立,或者說,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觀念。
其實,不僅對新昇本院校來說這樣的判斷不成立,就是對於目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大學,這一說法也不成立。近年來,教育界普遍流行大學有人纔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核心功能的觀念,但從大學的使命分析,大學的核心任務應只有一個,即人纔培養。其他的功能,諸如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都是基於人纔培養的。離開了人纔培養這一核心功能,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都將失去生存的土壤。大學之所以開展科學研究、進行社會服務,是為了培養一流的人纔;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只是大學進行人纔培養的『副產品』。
筆者近日因參加哈佛中國論壇,和很多中國留學生進行了深入交談。正在哈佛做交換生的北師大博士林偉告訴我,他在哈佛的導師,迄今只出了一本書,發表了幾篇論文。但這不妨礙他做哈佛的教授,因為他的書和論文很有分量——這裡只看質量不看數量。而與科研成果『寥寥』對比,這位教授每個學期要上兩三門課,可謂教學任務相當重,而且在哈佛,授課不能簡單應付,必須十分認真規劃課程教學內容、布置學生閱讀任務、組織討論會。他說,在哈佛,再大牌的教授,都必須給本科生上課,否則,學校就不會聘請他。
麻省理工學院的留學生劉歡告訴我,他大二就參加學院教授的研究課題。當時,學院的兩位大牌教授就經常花一個小時聽他這個本科生對科研思路的看法,這使他受益匪淺。他所在的機器人研究所是世界頂尖的研究機構,在他看來,成就這一研究機構學術地位的,不是一味的研究,而是對年輕學生的培養,由此形成一流人纔培養、一流科學研究的良性循環。反觀國內,大學也開展研究,但人纔培養和科研的關系是:導師把研究生、博士生作為『打工仔』,為自己『出成果』所用,只給學生下達研究任務,不和學生一起開展科研,學生在參與科研過程中,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培養、提高。這使我國大學的科學研究高度泡沫化,人纔培養則空心化。
除了學校對大學核心任務的清晰認識之外,美國大學能形成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還得益於社會對大學的評價。不是按照一個標准,而是有不同的、多元的評價體系,只有本科教學的文理學院,照樣能被社會評價為一流大學。去年8月,《福布斯》雜志發布2010年美國大學排行榜,拔得頭籌的學校不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而是一所小鎮上的私立學校——威廉姆斯學院。這所學校全校只有2000多人,幾乎都是本科生。這在國內是不可想像的事。
高質量的本科教學,照樣可以成就一流的本科大學。這樣,大學就不會在教學和科研兩條主線中迷失方向。當然,形成這樣的教育觀念,必須調整全社會對大學的評價,尤其是行政部門對大學的評價,不能簡單地以論文數、課題數、科研成果數來作為評價大學優劣的依據,需要形成針對學校辦學特色與個性的社會評價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