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當前正值『招生季』,部分家長和學生反映,一些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和民辦中小學在自主招生面談環節中,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既無監護人簽字同意,又不告知結果。且各學校的心理測試五花八門,科學性和可參考性難免讓人質疑。
家長:心理測試有副作用家長閻先生透露,女兒去某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參加自主招生面試時,除了團隊活動之外,還被安排進計算機教室,在電腦上填寫了一套有關心理傾向方面的表格。由於女兒性格比較內向,閻先生擔心,這種『心理素質測試』可能會對女兒錄取造成負面影響。閻先生質疑:『學校最終只公布預錄取名單,並不會告知其他考生落榜的理由。因此,有多少孩子是被心理素質測試拒之門外的,不得而知。』
據調查,近年來學生的心理素質日益受到學校的重視。部分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在網上公示的『提前批』招生方案中,明確將『心理健康』、『身心健康』等列入報名標准。有的學校在自主招生面試環節中,增設上機測試心理素質的環節;有的學校則通過團隊活動觀察考生的心理傾向和性格傾向、領袖素質等。在初中招生過程中,部分熱門的民辦學校也推出了類似的『心理測試』。
校長坦言主要是規避風險學校緣何青睞心理素質測試?有校長坦言,主要是為了規避風險。以往,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比較受關注;但近年來,由於學業壓力較大、自我價值要求較高,名校優秀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學校通過招生環節篩選掉那些有心理問題的考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競爭壓力態勢下,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與成功。因此,一些學校也將心理素質作為新的考量指標。
但直接或變相的心理測試,並未得到社會認可。一位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副校長介紹,考生都是未成年人,如果對他們采用國家統一的標准心理測試量表進行心理測試,必須經其監護人簽字同意。這些學校在操作過程中,並沒有讓考生父母簽字,應算違規操作。但如果各校自行進行五花八門的測試,科學結果根本無從談起。
專家認為,『之所以出現亂象,就是因為當前學校自主招生中,沒有明確規定什麼不能做』。如何保證學校招生方案的科學性?如何規范層出不窮的新標准?教育界人士建議,主管部門應設立指導性意見,劃定『底線』。而對學校來說,招生改革的探索既要推進又應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