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19日,北大發布2012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實施方案,規定被校長推薦的學生只要通過北大面試,高考時只需通過當地一本線就能被錄取。據統計,往年北大在各地的錄取線都要高出當地一本線的100分以上。
對此,北大招辦負責人表示,在維護高考整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打破『一考定終身』的束縛,以長期的過程性評價替代偶然的一次性評價,為各種不同類型的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創造條件,以實現『不拘一格降人纔』的根本目標。
既然是『不拘一格降人纔』,降低分數線錄取便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但問題的關鍵卻恰恰在於:北大有意打破過去那種掐尖式錄取藩籬,選拔出素質更全面的人纔,這當然是好事,可『校長推薦』與北大降分選纔的關系分明是吊詭和『自相矛盾』的。
降分選纔所要摒棄的高考成績和平時成績的狹隘評價,可在現行教育體制環境下,『校長推薦制』在現實中的貫徹實施所『依據』的卻偏偏正是前者。拋開『校長推薦』有可能存在的『提名腐敗』和推薦風險因素不說,校長提出推薦名額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內部『掐尖』的過程,因為當前學校所遵循的教育評價在某種意義上說還是單一的應試評價。如何判斷一個學生優秀不優秀,說白了還是要看成績。如果被推薦的是一個學習成績普通的學生,則難以服眾。
所以,北大推出的『校長推薦制』,其實質就是換了一種形式的『掐尖制』,只不過比根據高考成績從上往下掐尖多了一重難以預料的風險。而現如今,北大再次對『校長推薦生』給予了降分優惠,無疑就加劇了這未知的風險——推薦和選拔的過程,如何保證公開透明,誰來監督,都是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得到北大承認的具有校長推薦資質的中學,多分布在北京、江蘇、天津、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多為當地『超級中學』。發達地區擁有著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雄厚而優良的教育資源,名校眾多,這就使得發達地區的學生有了更多、更大的自主選擇餘地——獲得北大青睞,有『校長推薦資質』,本身就構成了一種不公平。而此番北大繼續對『校長推薦生』降低錄取門檻,顯然擴大了這種不公平。
一考定終身,有其明顯的弊端,但起碼保證了所有考生上大學、上北大的起點公平。然而,『校長推薦上北大』及其附著其上的降分錄取舉措,最終的結果是破壞公平,人為創造少數人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特權路徑。(陳一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