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新學期開學之際,南寧市不少興趣班開班了,不少家長們正琢磨著給孩子報秋季興趣班。可是,關於興趣班,家長們有太多的煩惱:是隨孩子的興趣,還是順自己的心意?如何纔能引導孩子堅持下來?興趣班應該學到怎樣的程度,非要成為特長甚至專長嗎?一切“度”的把握,都考驗著家長們的智慧
該不該給孩子報興趣班
丫丫今年3歲了,長得水靈水靈的,美中不足之處就是走路有點內八字。為了培養女兒良好的氣質,丫丫媽帶著她報了個模特班。對此,爺爺奶奶有些不贊同,“3歲的小孩,剛學會走路,學什麼‘貓步’啊?”
去年年底,丫丫參加了培訓機構舉辦的模特大賽。整整一上午,丫丫不停地換衣服、登臺、表演,身體受涼不說,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這讓陪同去的爺爺奶奶心疼得不得了,不再讓孩子參加興趣班了。為這事,丫丫媽與公公婆婆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學齡前的孩子,上興趣班好不好?對於這個一直存在爭議的話題,南寧市家庭教育專家楊春成老師持肯定態度,“我個人主張有條件的家庭在孩子小的時候,為孩子提供條件接受各種信息的刺激,尤其是藝術方面,例如音樂、舞蹈、繪畫、戲劇的啟蒙,發展孩子對自然形體、色彩、質感的感知。”
然而,也有專家指出,報興趣班千萬不能以功利為目的。廣西幼兒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教育系老師韋凌雲認為,家長讓孩子學興趣班,大致出於三種考慮: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人學,我也學”;二、炫耀心理,讓孩子有在眾人面前“秀一秀”的資本;三、尊重孩子的興趣。
“報興趣班應該是為了讓孩子生活更豐富,不一定非要學到什麼東西。”韋凌雲說,孩子的興趣,不一定非要在興趣班中完成。孩子如收集糖紙、小石頭等一些簡單興趣,同樣應該得到尊重。而且,“興趣班不宜報太多,一兩個就好了,確保孩子有一定的自由玩耍時間”。
是孩子的興趣,還是父母的
在興趣班的選擇上,楊女士和女兒出現了分歧。女兒想學拉丁舞,她覺得“拉丁舞熱情奔放,很酷”。可是,楊女士卻不開心,在她看來,拉丁舞動作“成人化,扭來扭去的,一點也沒有孩子該有的童趣味,感覺很別扭”。
關於興趣班誰“說了算”,從兒子10多年的興趣班經歷中,唐先生找到了答案。為了讓好動的兒子小寧“定一點”,唐先生為他報了書法興趣班。小寧似乎不“領情”,父母不提醒,他就不練字。春節寫對聯時,唐先生希望兒子“露一手”,可小寧兩三下就搪塞了。至今,練習柳體的小寧,平時寫的字卻是自家的“草體”。
然而,小寧對畫畫卻是由衷地喜愛。握筆學寫字時,小寧卻喜歡在紙上涂鴉。沒有筆時,小石頭也成了他的“畫筆”。上小學後,小寧經常在課堂上偷偷地畫畫。好動的小寧,經常對著變形金剛玩具,一畫就是一上午,還不忘欣喜地把傑作在親友前“秀一把”。至今,小寧一直堅持學畫畫,即使面對枯燥的素描,仍樂此不疲。
“興趣班應該讓孩子做主,但不能任由孩子說了算。”楊春成老師認為,興趣班選擇要堅持兩點原則:一、尊重孩子的興趣,不能讓父母意願代替孩子意願。二、對於孩子提出的“興趣”,父母需要細心觀察,判斷孩子是否是真的喜歡,還是圖一時的新鮮,也可以請教專業人士後再做決定。
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
“80後”媽媽吳女士,在孩子興趣班選擇上,表現得比較大度,尊重5歲孩子的興趣,可她也有煩惱:“孩子還小,還說不清楚興趣在哪兒。”她問兒子“想學什麼“,兒子說“什麼也不想學,什麼也不想報”。吳女士很困惑,“孩子怎麼不愛上課、不愛學習了?”
“父母可以有意識讓孩子接觸各種知識,鼓勵孩子參與廣泛的活動,從中挖掘孩子的興趣點。”廣西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莫曉春副主任認為,家長也可以與孩子玩各種各樣的游戲,如果孩子對一項活動聚精會神,在某一類活動中玩的時間長,表現特別好,父母就應該有意給他提供更多的機會。
在引導孩子興趣方面,家長方女士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女兒中了自己的“圈套”。方女士想讓4歲的女兒學跳舞,可女兒對舞蹈不感興趣。方女士沒有強求,而是帶著女兒看幼兒園的文藝匯報演出,還不停地誇臺上的小演員。看著哥哥姐姐們在舞臺上蹦蹦跳跳的樣子,方女士的女兒終於松口了,答應試試學跳舞。
孩子“三分鍾熱度”,是否堅持
王女士的女兒樂樂讀初一,去年暑假想學架子鼓,她花600多元給女兒報了一個月的班,誰知剛把鼓點敲熟,樂樂就覺得“沒意思,不想學了”,王女士只好給她換了興趣班。如今,因為樂樂頻繁更換興趣班,家裡添置了不少“家當”,畫板、水彩筆、吉他……
記者走訪一些培訓機構了解到,像樂樂這樣的情況較為普遍。一名培訓機構老師說,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學了很多纔藝,樣樣通樣樣松,就像“熊瞎子掰苞米”,看到更好的就放棄先前的。
除了“三分鍾熱度”外,畏難情緒也是不少孩子興趣班之路上的巨大“絆腳石”。每當看到聚光燈下的舞蹈演員,吳女士心裡湧起的,除了羡慕,還是羡慕。“如果當初多吃點苦,也許自己也是臺上耀眼的星星吧。”吳女士告訴記者,她小時候被父母“脅迫”去學舞蹈,可當時因為自己的“慵懶”就放棄了,現在想來不無遺憾。
廣西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教研部部長毛修路老師認為,家長報班前可以先觀察自己的孩子一段時間,了解到他們的興趣指向以後再做權衡。如果盲目選擇,很可能會使孩子對原本感興趣的產生反感。頻繁地更換興趣班,也會對孩子以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造成不良的影響。
毛修路建議,家長報班前也要讓孩子明白:“一旦確定下來的事情,就要堅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廢。”因為讓孩子堅持學習,也能培養孩子的執著、耐性。當然,如果孩子實在不感興趣,家長也應該理性放棄。
從興趣到專長,距離有多遠
下一期的興趣班已經開始報名了,兒子的素描學習班要不要繼續念呢?黃女士搖搖擺擺了好幾天還是定不下來。丈夫問:“你有沒有打算讓兒子以後走‘純美術’這條路?”“沒有!”“那就不要再學了,學這個學那個,兒子太累了。”黃女士覺得有點可惜,“每次去接兒子,老師都說他畫得不錯”。可是,兒子上小學高年級了,怕耽誤學習了。
興趣班應該學到什麼“點”,這同樣成為家長們的困擾。楊春成老師說,孩子的興趣發展,可分為興趣、愛好、特長和專長四個階段。把孩子的興趣發展成為特長或專長的願望固然美好,可家長不能把特長觀念強加給孩子,否則容易“拔苗助長”。
一名培訓機構的老師告訴記者,一些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學習“興趣”後參加各種比賽,過分追求孩子的比賽名次,而一些培訓機構抓住家長的這種心理,熱衷開展各種各樣的纔藝選拔活動,誘惑家長一步步花錢,讓孩子獲得榮譽,給家長一種“特長”、“強項”等錯覺。如果家長純粹出於鍛煉孩子的目的,偶爾參加也無妨,但如果造成了經濟和心理上的過大壓力,就得不償失了。
“家長報班時,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莫曉春表示,父母要放平心態,擺正對興趣班的定位,不能過早把孩子的未來局限在某個專項上,也不要想著孩子一上興趣班將來就能成為體育明星或藝術家,畢竟鋼琴家朗朗只有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