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剛剛結束中國美院的考試,來不及換掉滿是各色畫漬的外套,昨天一早,藝考生王一心(化名)在母親的陪伴下,拎著畫盒踏上藝考征途中的又一列火車,等待他們的還有6所美術院校的招生考試。在心疼女兒的同時,王媽媽依舊斗志昂揚——“只要考進去了,畢業後孩子就不愁前途了”。因為在考生圈子裡,他們不止一次地聽說,美術類畢業生一幅畫能賣幾千、上萬甚至幾十萬。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中國區主任、美術系教授胡任告訴記者,從2005年開始,中國的藝術品投資市場熱度逐漸興起。一直到2007年,達到一個高峰,“高端作品達到一定的熱度之後,就過渡到了二、三級市場,一些二線的藝術家乃至新生的畫者,也都進入市場視野。”
藝術品投資市場不僅需要數百萬上千萬的高價作品,也需要幾萬到幾十萬的低價作品,“學美術的大學生剛畢業,知名度不高,卻有一定的潛力和基礎,無疑會吸引到投資市場的關注”。國內某知名美術學院的一位老師如此說。
這樣的高回報之說,成為藝考大軍逐年壯大的背後推動力之一。學美術的孩子,果真一畢業就能“出頭”?一幅畫能賺成千上萬?業內人士表示,藝術類院校學生剛畢業的畫作,確實存在賣到幾千、上萬,甚至十幾萬的可能性。但是,最終成名成家的畢竟是少數,很多人最終只能是市場上的“炮灰”。如果純粹是衝著賣畫獲利而進入藝術領域,那也只能奉送那句老話:“入市需謹慎”。
看看年輕畫者的運作
被畫廊包裝後身價飆昇
年輕的畫者要進入市場,目前最主要的一個渠道還是大大小小的畫廊。在很多畫廊經營者看來,年輕畫者就像是股票市場中的“原始股”,“不光剛畢業的學生,就算是在讀的藝校學生,都可以和畫廊簽約”,胡任舉例說,比如畫廊付給學生一年10萬元的薪資,要求一年內交出10幅畫,基本前提是該學生不能為其他畫廊作畫,以保證未來該畫者作品的稀缺性,以及作品本身的質量。
先簽約、辦畫展、出畫冊、再通過各種渠道擴大這個畫家的影響,讓這個畫家為更多的人所知,知名度越來越高,他的作品也就水漲船高了——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畫廊看重一個畫者,與其資歷或學歷都沒有關系。有些手段高明的畫廊,在一段時間的“造勢”之後,2天內就可能把一張畫的原始價格抬高幾十倍。
資深文化評論人孫孟晉說:“發現了好的苗子,與畫家簽約後,策劃一個發展路徑,比如幾年內讓其畫作成十倍、幾十倍的價格上漲,這已成為一個普遍的商業運作方式”。
模仿或代畫賺取高回報
除了自身的原創,還有不少初出茅廬的畫者,依靠模仿名家作品或者替大師代筆,而賺取高額的回報。 “現在很多年輕的畫者,模仿國內外知名的現當代藝術家,創作出與其風格特別像的畫,署上自己的名字,也很受收藏者喜歡。可能一幅原作上千萬元,模仿的畫作也可以達到10多萬元”。
孫孟晉表示,很多剛畢業的學生,覺得被畫廊包裝的可能性不大,會到某個藝術家的麾下,為其代筆。 “一位藝術家的訂單很多,也會請年輕人代筆,很多抽象派的東西,確實可以不斷模仿不斷復制”。如此一來,即便學生的畫作,批上了大師的“外套”,也可能賣到幾萬、十幾萬。
聽聽業內人士的勸誡
年輕畫者要有自己風格
“不過,很多學生只看到了學長中的佼佼者和他們頭上的光環,其實,幾百上千個人可能只出來一個人,不是所有人都那麼幸運,任何市場都不需要這麼多明星”,胡任說,從學生到藝術家,需要過程、需要靈氣、需要機遇。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年輕畫者最後要跳脫出來,確實要有自己的“大智大慧”。要畫得好,有自己的風格定位,還要看是否和這個市場相符合。真正有水准的畫廊或拍賣機構,會注重所簽約藝術家的創作經歷,藝術家自身的修養和創造性,在沒有做這些調查之前,把作品買下來基本都是一種投機。
持有這個畫家的作品,就相當於持有股票,進行投機性的投資。最終,泡沫就會出現,等到形勢不好的時候,還是會崩掉。
沒有真功夫會被市場拋棄
“市場上比較活躍的青年一代,很多都是由畫廊包裝起來的,確實畫廊也需要新鮮的力量”,上海朵雲軒拍賣有限公司資深業務經理邵峰告訴記者,但是如果沒有真功夫,最終還是會被市場拋棄。邵峰說,自己前兩年曾接觸過一些書畫投資商,手裡積壓了兩三百張青年畫家的畫作,後來發現沒有市場,現在也准備收手。
“學生進入市場之前,應該自我鑒定,適合畫廊的可以做幾年,如果不適合還是早點收手。 ”胡任也如此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