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報載,日前河南省平頂山市某高中一名學生發微博稱,其所在班級與學生“簽合同”,約定學生不准頂撞老師、不得在教室裡說閑話。同時,學生還須“保證每次模考成績年級排名不倒退”。該校校長表示,老師的願望是好的,但做法不妥。
無獨有偶。近日,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某初中女生因不堪學習壓力出走。據了解,在其所在班級,教師曾組織考試成績排名全校1000名以後的6名“後進生”合影,其中就有她。該校校長表示,教師的做法並沒有侮辱和歧視的成分。
相信對於相關教師的行為,只要是關心教育、關心學生成長的人都會作出各自公允的判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代表學校發言的校長卻對教師行為的“出發點”進行了維護。我們的質疑也恰恰在此。
通常,“良好出發點”論調的思維路徑比較簡單,即評價某種行為是否恰當,看動機不看結果。如上述事件中,不管教師的行為是否引起學生反感乃至厭惡,只要學校認定教師出發點良好,學校和教師便都不用為不良結果道歉或負責。
“良好出發點”真的白璧無瑕嗎?從報道看,相關教師的行為有著明晰的指向——以極端手段,突出成績和分數在學生學習生活裡“重中之重”的地位。
身處競爭激烈的大環境,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進而昇入“理想”學校,確有其現實無奈。但從現代教育者的角度考量,“片追”已被時代摒棄,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被寫入教育規劃綱要,多把尺子量學生早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以應試作為教育的出發點顯然是在“開倒車”,且有悖於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職責。由此引發的失當行為,也絕非簡單的一句“教育效果偏離良好初衷”便可以涵蓋。
此外,今天的學生生活在一個日趨開放的社會,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訴求,早已不再是隨意“被塑造”的對象。如果學校和教師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偏差,並及時調整,必將導致師生關系的異化,給更多學生身心造成傷害,民主、平等、對話式的師生關系更將成為空談。
頗為諷刺的是,關於教育的出發點到底是什麼,淮濱縣那位校長說,學校並沒有將昇學率和考試成績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他們主張和實行的是身心、品德、學識和諧發展。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在他們的觀念中並存?又是什麼因素導致應試出發點最終佔了上風?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目的並未內化為他們的教育信念,還是在實踐中被一些外在力量不自覺地裹挾?看來,相關學校和教師實在很有必要對自身的教育出發點作一番追根究底的探究。因為,我們常常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何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