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經歷了謹小慎微的學徒期,度過了漸漸熟悉的起步階段,當初步適應了工作、適應了崗位後,許多職場人忽然有一天發現自己陷入了職業發展的瓶頸中:向上,晉昇的機會暫時還很小;向外,因工作資歷和背景所限,能選擇的方向也不多;向內,心中原本澎湃的激情不再,每日裡面對工作時疲憊感、無趣感悄然上昇。這些都表明:令人郁悶而煩躁的瓶頸期到了。 “瓶頸”是阻礙也是機會
瓶頸局面雖然令人煩悶,但在職場上卻是普遍存在。如果能夠找到癥結所在並順利突破,那麼遇到的只是暫時的“玻璃瓶頸”,衝出去後的天地會更廣闊。但若無法順利找到突破的通道,“玻璃瓶頸”就會變成“水泥閘門”。換個角度看,遇到瓶頸並不是什麼壞事。首先,感到瓶頸狀態帶給自己煩躁、郁悶,說明自己還沒有麻木,還擁有感覺。擁有感覺,則說明對自己的職場生涯還有期望、還有夢想。這樣看來,瓶頸恰恰是催促自己主動思考的一個契機。
舒適使人停滯,難受催人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瓶頸的感覺令我們重新審視局面,促使自己重新規劃人生及職場的意義和目標。當我們被迫把目光從瓶內轉向瓶外時,一個新天地的出現也就有了可能。
提昇競爭力不做萬金油
當瓶頸出現,首先要了解瓶頸產生的原因。最常見的是級別上暫時無法提昇和改變,,當我們從職場新人漸漸變成老手時,我們自豪的經驗等,是否真的算是核心優勢?
職業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工作經驗數量級的多寡,更在於工作經驗的質量要高,經驗豐富必須體現在個人職業核心競爭力上的積累。因此選擇工作崗位時,要時刻保持專業技能成長的連貫性,不做短工做長工,更能保持個人職業能力水平的可持續發展。
突破自我不做“安樂死”
出現瓶頸的另一個常見原因,來自內心乏力導致外在停滯。這其中又分幾種:一是來自舒適導致的惰性;二是來自職業倦怠導致的消退。
值得警惕的是,在內心乏力的狀態下,人的心態、情緒、認知等都很容易隨著時間推移滑向負面,或是行為上油滑世故、出工不出力,或是動輒抱怨、不滿,這些都是老板們很反感的表現,是職場發展的大忌,因此內心乏力時尤需及時調整。
重新定位不做沒頭蒼蠅
出現職業瓶頸第三個常見原因,是目標模糊所導致。又分兩種:一種情況是完全沒有職業規劃。另一種情況,是看似有規劃,其實不准確,規劃目標過於遠大,期限又太急切。這種焦慮反映在行為上必然就會急功近利,無法踏下心來積累職場基本功,還會因為自己鋒芒太盛而令上司反感、令同事側目。因此,對環境、對自己有了一定基本了解之後,及時制定准確的職業定位和職業規劃是根本。
隨時充電綜合發展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果缺乏持續的學習,很快就會因知識結構的老化而面臨淘汰,這種尷尬也是出現職場瓶頸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識地進行充電,保持自身職場競爭力,是突破瓶頸的有效手段。但就充電而言,需要注意幾點:首先,充電要和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相匹配、相烘托,這就需要有准確合理的職業規劃作為前提。其次,充電不能只局限在專業技能上,還需要在綜合管理的眼界、境界上充電,在中高端人脈上也要有積累。第三,充電不應僅限於本專業或本行業管理方面,綜合人文、社科、心理等知識的積累,潛在效力會更大。
總之一句話,最大的瓶頸其實就是你自己。解決瓶頸的關鍵: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