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在許多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高校少年班的學生意味著與神童、天纔、高智商等詞匯劃等號。26日,2012年西安交大少年班招生考試如期而至,考生低齡化與逐年遞增的報考人數成為焦點。
據了解,參加此次招生考試共有來自中國22個省份的1730餘名早慧少年,較2011年增加近500人,其中,年齡最小者僅11歲,最終將錄取130人左右。
中國大陸的高校少年班始於1978年,並隨之掀起一股熱潮,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共有13所高校開辦少年班,通過對智力超常少年的選拔、特殊的課程安排及獨特的教育方式達到培養高科技人纔的目的。但經過20餘年的實踐,目前只剩下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兩所高校的少年班仍繼續招生。
由於中國家庭對教育的重視,長期以來有關少年班『天纔搖籃』與『揠苗助長』的爭論從未停息,少年班以其優質的教育資源及先進的培養模式而獲推崇,同時也因早慧少年們背負與其年齡所不符的壓力而屢遭詬病。
據西安交大招生辦主任鄭慶華介紹,該校自1985年開設『少年班』以來,至今已陸續招收學生900餘人,畢業生逾700名,其中兩人獲得美國總統獎、兩人成為美國工程院院士,85%以上的畢業生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考生呈逐年遞增趨勢,2010年報考人數987名、2011年1260名、2012年猛增至1730餘名。
他表示,體能與非智力因素測試為選拔新增環節,體能測試分為實心球、立定跳遠和中長跑;非智力因素測試則采用上機測試形式進行。體能測試不能達標者,即遭淘汰。他直指社會流行的『高考指揮棒』,『我們孜孜以求的,是一流的學生,而非一流的考生。』
中新社記者進入綜合面試現場看到,一個小時內,考生需圍繞《個性化自我簡介》、《人文素養》、《獨立創作》及《合作創作》等題目一一作答,隨後由理工科、人文社科與心理學方面的專家按標准進行評判。
來自河北邯鄲的『眼鏡少年』杜謙今年未滿15歲,平日裡喜愛動漫、電腦游戲及喜劇電影的他直言,期望通過少年班這條『捷徑』免去中考、高考及研究生考試的繁瑣,從而為自己及父母減壓。
數據顯示,作為中國第一所開設少年班的高校,從1978年至今的30餘年來,中科大總計招收1350餘人,平均每年45人左右。近幾年來,由於報考人數的增加,少年班也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擴招。
陝西省社科院專家方海韻稱,中國教育的傳統,注重模仿與重復,而對於學生創造力方面的培養則相對較為薄弱,少年班所進行的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是對傳統教育的有益補充,但早慧少年作為數量少而客觀存在的群體,對大部分青少年的求學之路所提供的參考價值較為有限,或許循序漸進地培養教育模式對廣義上的學生群體更為適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