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郭明義在獻血
工作中的郭明義
在鞍鋼,有兩名“工友”,在不同年代,創造了同樣的傳奇。
他們的傳奇,讓興國之魂熠熠生輝,簡單卻又可復制。
遼寧鞍鋼有兩位最著名的工友,一位是雷鋒,另外一位還是“雷鋒”——“當代雷鋒”郭明義。
這兩個迥異的人,在不同的年代,各自用“助人為樂”創造了抵達億萬人心的傳奇。
不只在鞍鋼,在東北大地,在祖國每個角落,甚至在世界不少地方,他們以及更多的“雷鋒們”,用真誠、熱情、快樂,感染了無數的人,點亮了興國之魂。
站臺
他們從同一個火車站出發
雷鋒和郭明義有太多不同,也有太多相同。他們曾被同一雙手,送到同一個站臺,從鞍鋼走向兵營。後來,他們都成為鞍鋼乃至整個中國的傳奇。
雷鋒和郭明義有太多不同。
他們生在不同的年代和地方。1940年,雷鋒生在舊中國的湖南望城。郭明義則於1958年生於紅旗下的遼寧鞍山。雷鋒在鞍鋼當工人時,郭明義剛剛出生。雷鋒的《雷鋒日記》為國人熟知,郭明義則憑“如果把錢給別人以後,我睡的覺更踏實”讓國人敬仰。雷鋒時常在工地、車站、火車上助人,郭明義則20餘年獻出6萬餘毫昇鮮血。在不同的時代,他們用不同語言闡釋“平凡的高尚”,用不同的方式踐行“助人為樂”。
他們也有太多相同。
他們都是鞍鋼工友。1958年11月15日,雷鋒赴鞍鋼工作,被分配在鞍鋼化工總廠洗煤車間當推土機手。1959年8月20日後,到鞍鋼弓長嶺礦山參加新建焦化廠工作。至1960年1月入伍,雷鋒共在鞍鋼停留一年兩個月。而郭明義自1981年退伍,回到鞍鋼齊大山鐵礦後,先後從事過6個不同的工作,至今已31年。他們都愛寫詩。雷鋒1958年8月創作並發表第一首詩歌《南來的燕子啊》。在微博上,郭明義則時常寫詩謳歌工作和生活。
歷史的巧合,還讓他們踏上同一座火車站,遇到同一個人。
餘新元已經90歲。這名老紅軍,在鞍山火車站,不知送過多少新兵。而他永遠不會忘記其中的兩名。1977年1月,時任鞍山軍分區副政委的餘新元,把郭明義送上了運兵的專列。17年前的1960年1月,同樣在鞍山火車站,他把一名鞍鋼工人送上軍列,他叫雷鋒。餘新元一定想不到,這兩名新兵後來都成長為感動並影響中國的人物。
在紀念雷鋒去世50周年的2012年,在很多人心中,沒有任何一座火車站比鞍山火車站更熠熠生輝。站臺,是終點也是起點,而今,有太多人以雷鋒精神為站臺,帶自己前往學雷鋒的方向。
歷史造就了同樣的傳奇:雷鋒和郭明義,都抵達了人心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