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前沿觀點
改革教育人纔選用機制,建立地方教育局長任職資格制度,為推進教育局長的專業化提供制度保障
教育局長要做專業管理者
張志勇
從學前教育到義務教育,從基礎教育到職業教育,地方教育局長們管教育、辦教育、評教育,似乎可以說,除高等教育外,中國的教育掌握在縣級教育局長的手裡!可是教育界對縣級教育局局長角色的專業化和這個群體的專業生活,關注卻如此之少,這不能不讓人深感懮慮!
美國社會學家默頓認為,每一個人具體的社會地位,不僅有單一相關的角色,而且還有一系列相關的角色,形成了一個“角色叢”。縣級教育局長所處的具體社會文化背景是復雜的,工作系統是多元的。教育局長在政府系統、教育系統和社會系統中分別擔任著政府管理者角色、教育管理者角色和社會期盼滿足者角色,並在不同的組織系統中承擔著組織跨界人角色。
但是,應當承認,教育局長角色的多元性和組織跨界人特征並不是完全等距和平衡的。教育局長在“多元角色叢”中如何協調不同角色之間的關系,或者說,相互之間角色調適的關鍵是什麼?說到底,是用教育專業視角來調適?行政視角來調適?還是社會視角來調適?個人認為,在教育局長的“角色叢”中,專業教育管理者角色無疑是其主導性角色,其他角色都是輔助性角色。如果我們認可這個觀點,那麼,就必須大力推進縣級教育局長的專業化。
近年來,我國教育界對教師、校長職業的專業化給予了越來越高的關注,而對教育局長的專業化研究尚屬拓荒階段,教育局長這個職業還沒有被真正納入“專業化職業”范疇來研究。國際上職業的專業化一般有6個標准:(1)專門知識;(2)有較長時期的專業訓練;(3)專門的職業道德;(4)有自主權,能根據自己的專業進行判斷和決策;(5)有組織,如行會組織、學會組織等,有行業自身實行監督控制的約束;(6)要終身學習。以此觀之,我國地方教育局長的非專業化現狀令人擔懮。不少地方教育局長既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更沒有相應的專業經歷,他們的教育實踐還沒有跨入專業化的門檻。現代科層制管理理論的創始人馬科斯·韋伯曾特別提出,要改變行政首長的非專業化現象,擺脫決策中對專業人員的過分依賴。北京師范大學褚宏啟教授認為,教育行政人員應該同時滿足現代教育和現代行政管理的要求。“行政”是為“教育”服務的,教育精神是教育行政的靈魂和方向。還有學者認為,教育局長是區域教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與中小學校長相比,他們更應該精通教育,更要“持證上崗”。
在一項關於教育局長的自我角色認知調查中,在122位縣級教育局長中,高達69.3%的局長認為,最理想的角色應該成為教育家。這說明,絕大多數教育局長都將教育家當作自己的理想角色定位。願望是美好的,但是,怎樣實現教育局長的角色轉變,能否達成這樣的轉變呢?可以說,現實並不理想。不少局長並沒有主動地去追求,或者說持之以恆地追求自己的專業成長,以最終實現向教育專業管理者的成功轉變。不少局長在任期內把大量的時間和心智用於行政角色的扮演上,這種教育生命狀態顯然不利於區域教育的科學發展。
那麼,到底什麼是教育家?說句通俗明白的話,遠離功利的教育局長就是教育家。作為教育局長,是否真正具備教育家的素養,能不能成為教育家?我認為,有4條重要標准:第一,深刻的洞察力。教育是為10年或20年之後培養人的。作為教育局長,你能准確而科學地預測未來10年、20年之後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並為之奠定基礎嗎?這是對各位教育局長的最大考驗。第二,超越世俗與功利。教育局長對教育看得越遠,與世俗之間的矛盾越大,對自己的挑戰越大。超越世俗與功利是需要勇氣的。第三,真愛孩子。真愛孩子,就不會追求短期的功利,就會更多地為學生准備終身有用的東西。第四,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即對教育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主張和實踐。
保障區域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迫切需要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破解阻礙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一系列體制機制障礙。其中,必須改革教育人纔選用機制,建立地方教育局長任職資格制度,為推進教育局長的專業化提供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