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圖為2006年,三歲的片山君和爸爸,幾個月之後,爸爸俊作因病去世。
“爸爸因病去世三年之後,我成了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有件事要向爸爸匯報一下,我想,爸爸也一定知道了:我借用了您的便當盒。一想起昨天的事情,我的心還在怦怦直跳。”這是去年11月30日刊登在日本《朝日新聞》教育頻道的一篇文章,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播日本人緋山翻譯成中文後發布在博客中,被網絡轉載後為眾多中國網友熟知。
這名日本小學生叫片山悠貴德,是日本?島市立中島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而文章是“朝日學生新聞社”第四屆作文比賽“最優秀獎”的獲獎作品。“昨天的便當,十分特別,雖然當時纔上午十點,可我腦子裡想著的全是便當。之所以說昨天的便當盒很特別,那是因為第一次使用了爸爸的便當盒。我的筷子碰到便當盒的時候,發出了很好聽的聲音。”孩子的語句非常單純,但卻是最原始最質朴的聲音。在片山三歲時,爸爸俊作因病去世。在片山的記憶裡,爸爸炸的“天婦羅”是最好吃的食物。而且每次爸爸都給他炸許多天婦羅,片山的胃口也逐漸變大。“‘我想要個大點的便當盒!’那天我這麼一說,媽媽便從櫥櫃的裡邊將爸爸上班時常常使用的便當盒拿出來給了我。”片山用上了爸爸的便當盒,每天都會興奮地將便當吃得精光。“吃完之後覺得自己就像爸爸一樣,變得又強大又溫和,變得很想見到爸爸。”在文章的末尾,片山許下了自己的願望,“如果能夠向神許願的話,我想要能再一次和爸爸、媽媽、妹妹一起生活。不過爸爸一直在天空中守護著我們。雖然爸爸不在會很寂寞,但我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子,我會代替爸爸保護好媽媽和妹妹,我會用爸爸的便當盒好好地吃飯,成為更加堅強、更加溫和的男孩子。爸爸,謝謝你借給我的便當盒。”
“一個非常普通的便當盒,把父子之間的感情聯系起來,可以感受到父愛對孩子內心世界的影響,讀起來讓人想到很多。”一年級日本小學生片山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實感感動了無數人。“dany”便是感動到落淚的網友之一,“這個小朋友並沒有因為失去父親而變得孤僻,反而很勇敢地在心裡承擔起了一個男子漢的責任——保護媽媽、妹妹。”“dany”也是從小就失去父親,“那時候我一直不敢正面承認這件事情,心裡非常難受。反觀這位小朋友他的內心很強大。值得敬佩。”“fongmin”也被文章中滲透的親情感動,“不知道為什麼,明明是平白的句子,看著看著,我居然鼻酸眼紅了。”
這篇名為《我和爸爸的便當盒》的日本小學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計轉發了3萬餘次,連姚晨、任志強等都忍不住轉發揮淚推薦。很多網友在感動之餘也提出反思,我們的孩子能寫出這樣的作文嗎?
日本小學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動了無數人。可感動歸感動,由此就認定中國的孩子缺乏這種真情實感,繼而將責任全推給當前的教育模式,認為應試教育將中國的孩子培養成只會寫假大空,這其實是走入了另一個誤區。
日本知名教育學者親野智可等說過,父母的投入決定孩子的未來。投入什麼?除了大量時間、金錢以及經歷外,還有就是家庭教育。這恰恰也是此篇作文的感人之處———小作者正是受到了爸爸的影響,用了他的便當盒後,纔會想要代替爸爸照顧家人。換言之,這篇好作文取得成功的“軍功章”裡,其實有小作者在天堂裡的爸爸的一份。那麼,與其質疑我們的孩子寫不出好作文,倒不如反問,我們的孩子有這樣的爸爸媽媽嗎?調查顯示,因為工作和家庭的壓力,大約40%的職場媽媽稱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陪孩子。忙是現代人的特征,因為忙,所以擠壓掉了很多東西,這其中就包括陪孩子的時間。
正是因為陪孩子的時間少,我們對教育纔會有很深的誤解。一次幼兒園老師要求孩子填寫父母職業,引發網民嘩然,有說老師會據此不公平地對待孩子,有說是利用父母的關系辦事。可家長們後來纔知道,原來這學期有家長與孩子互動的課程,填職業是想邀請父母參與其中,通過一起玩游戲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父母平時都做些什麼。也正是參加了這個活動,纔明白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老師說,現在孩子的詞匯量非常大,有時會冒出老師聽了都會拍手稱好的詞語。這樣的功勞,顯然來自家庭教育。在被日本小學生和爸爸的便當盒感動後,更應當反思的是,教育不該只是學校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