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走出雷鋒小學,前行約2000米便是著名的後海酒吧區,那裡商鋪林立,不見『雷鋒叔叔』的蹤影,已然是另外一個世界。
作為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人的精神楷模,『雷鋒叔叔』影響了無數校園裡的孩子。但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繁榮,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悄然滋生,公交車上不再有年輕人爭相為老人讓座的場面,而『瘦肉精』『毒奶粉』『地溝油』則成為了中國人食品安全的夢靨。
汶川地震中,一位中學老師不顧學生率先奪門而出,面對學生質問,事後在網上發帖坦然稱自己並沒有任何道德負疚感,引發中國社會關於師德、道德的激辯;去年,廣東佛山一名兩歲女童連續被車碾壓,路人無動於衷,更是引發了中國人『道德滑坡』的感嘆。
文化批評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祝東力指出,類似事件反映了人與人,無論是熟悉的師生之間,還是陌生的路人之間,彼此都不再有什麼情感的、責任義務的關聯,反映在社會心態上就是冷漠。
『市場經濟的邏輯,就是個人利益最大化。在這樣的經濟社會環境中,雷鋒精神是最稀缺,因而也是最被渴求的一種價值。』祝東力說。
去年11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推動學習活動常態化。隨後一場全國性學雷鋒活動逐漸展開。
在雷鋒家鄉湖南長沙,百萬中小學生開展了續寫『雷鋒日記』活動;北京市不久前宣布每周六為學雷鋒日,鼓勵市民參與各類志願活動;教育部則發出通知,要求將學雷鋒活動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盡管雷鋒已經逝世50年了,但是雷鋒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不會過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路路這樣評價雷鋒精神,『助人為樂,嚴於律己,踏踏實實做好工作,這些元素不僅沒有過時,而且很值得現在的年輕人學習。』
在雷鋒小學,每逢重要活動,史率君與同學們都要唱起校歌:『雷鋒和我們朝朝暮暮在一起,雷鋒和我們年年歲歲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