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今年是雷鋒同志逝世50周年,今天是“學雷鋒紀念日”。在今天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談起雷鋒精神,一方面是雷鋒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需要雷鋒。那麼,如何讓雷鋒深入人心,如何在與時俱進中詮釋雷鋒精神呢?
思考
假如雷鋒活在當下
回到真實的雷鋒,他是一個熱血青年。而當時的熱血青年又絕不僅僅只有雷鋒一個。雷鋒是很優秀的,但在五六十年代的英雄輩出的時代,被挖掘出來的英雄只是萬萬千千英雄中的極少數,雷鋒就是這種極少數中的極少數——筆者不是在非議雷鋒,而是說在產生雷鋒的那個年代,與雷鋒同樣優秀的英雄以及埋沒的英雄實在是太多了。雷鋒,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優秀代表。
假如雷鋒活到現在會怎樣?我想雷鋒根本就不再需要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有人拿這種艱苦奮斗當作當下的笑料,說什麼“鼓勵消費”與雷鋒當年的艱苦奮斗精神相悖,而其實這是一種對雷鋒精神的褻瀆,也是一種對過去的背叛。艱苦奮斗在當時是一種時代精神,因為國家還一窮二白,而當我們現在“闊了”——實際上遠遠還沒有“闊”的時候,我們有什麼理由去對過往的時代精神予以嘲弄、褻瀆?雷鋒活到現在,假如他有錢,他一樣會穿回自己的皮夾克,也一樣可能開上法拉利,但他行善、道德榜樣的心不會改變。
假如我們都“活”一回雷鋒又怎樣呢?也就是說,讓你如同游戲中的“角色轉換”一樣成為雷鋒,同樣由農場走到鞍鋼,又從鞍鋼來到軍營,與雷鋒同在一個汽車班,你究竟能做到幾成的雷鋒?
建議
還原可辨的精神譜系
學習一個東西、一項技能、一種精神,首先你必須能夠識別,然後纔能夠體認,最後纔能真的踐行。“學雷鋒”當然也是如此。
長沙千所學校、百萬學生“續寫雷鋒日記,爭當雷鋒傳人”活動引人關注,長沙稱百萬學生續寫雷鋒日記,不是煽情之舉。當然,雷鋒日記一直是雷鋒精神的一個重要的物質的文化的載體。續寫日記,儀式性確實很強,而且是號召百萬學子,聲勢浩大。可是,如果不解決“學生、年輕人眼裡的雷鋒,到底是個什麼形象”這個問題,那麼日記學寫,精神傳承都會大打折扣。
年輕人學雷鋒,必須還原他們可以接受的可以辨識的清晰的雷鋒精神譜系。只有認可了這個“雷鋒”,纔談得上效仿和學習他。否則,僅憑“學習雷鋒好榜樣”那幾句抽象歌詞實在難以涵蓋還原一個真實鮮活的雷鋒。
日前,華文出版社出版《雷鋒全集》一書,匯集了雷鋒22年人生歷程中所寫下的文字,很多內容首次面世。透過久遠的墨痕,或能接近更真實的雷鋒:雷鋒也曾是個懷揣作家夢的追夢的文藝青年,他對自己摳門卻對別人大方;他也曾像所有情竇初開的少年一樣寫下“願你的青春像鮮花一樣發散著芬芳!”,“慧眼姐姐”王佩玲或就是其初戀;質朴的雷鋒,也有很潮的一面,也有皮夾克,“像其他年輕人一樣,同樣有熱愛生活的愛美之心”;他得到了愛,也傳遞愛,感恩之心充盈一生。
而這些都是近日青年學習雷鋒時,可以觀感比照的可親近觸摸的鮮活的雷鋒精神譜系。學雷鋒,並非必須做一個六根清淨無欲無求的苦行僧。雷鋒是他們那一代青年的標兵,他的奮斗是那一代青年奮斗史的縮影,鏈接著氣象萬千氣勢恢弘的時代史。而當下青年如何契合時代精神,肩負社會責任,把個人價值實現和國家民族需要結合起來,以個人發展助推社會整體進步,就是學雷鋒的最高價值內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