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兩基』目標
『兩基』實現後的百姓關切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傳達出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經過25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實現「兩基」目標。』全面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這短短的一句話,意味著經過25年的努力,普及義務教育這項關系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艱巨任務終於完成了。在中國當代教育發展史上,這堪稱又一個裡程碑。
如果說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那麼義務教育就是基礎中的基礎。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已經證明,越早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進入現代化的時間就越早、速度就越快。18世紀普魯士的崛起,19世紀日本的崛起,20世紀美國的崛起,都說明:大國崛起,教育先行。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底子薄、人口多的發展中大國而言,普及義務教育不僅僅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智力基礎和人纔保障,更是體現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的重要指標。因此,近年黨和政府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終於啃下『兩基』這個硬骨頭。
但是,『兩基』全面實現之後,實施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不能有絲毫松懈。特別是實現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中央財政已編制預算,緊接著就要看地方政府如何配套落實了。地方財政能否作出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教育經費投入能否把好鋼都用到刀刃上?……這些,都是『兩基』實現之後的百姓關切。
當前,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使得擇校熱愈演愈烈,不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就談不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兩基』全面實現後,提高教育質量無疑將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重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雖然已經有了時間表和路線圖,但不論是初步均衡還是基本均衡,都面臨著教育理念創新、利益格局調整、人事制度改革等諸多現實問題。能否通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使義務教育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解決擇校熱、擇校難,人們正以熱切的目光期待著。(袁新文)
文化產業
努力成為支柱產業
『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摘自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呂建中委員(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
溫家寶總理的報告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發展文化產業,回歸實體經濟,是解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綜合頑癥的兩把金鑰匙。文化產業發展了,不僅可以帶動經濟發展,也可以穩增長、調結構和惠民生。
對於民營文化企業而言,要想做大做強,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要實現觀念、機制和政策創新。目前民營企業無論是在文化產業還是在其他實體經濟領域,都有不可逾、不敢逾的門檻。因此,在文化產業和實體經濟上要有跨越式發展,必須重新梳理產業政策,打破一些行業的不合理壟斷,使國民經濟在宏觀調控下真正實現市場競爭、市場分配、市場激勵。 (記者於猛)
教育均衡
要均衡須傾斜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資源配置要向中西部、農村、邊遠、民族地區和城市薄弱學校傾斜。』
——摘自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龐麗娟代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義務教育均衡是復雜問題,又關涉到教育領域其他方面,如擇校、教育公平等。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不能僅靠增加投入、制定規劃,需要觀念上重視、機制體制創新、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和整體提昇。
與普及義務教育相比,推進均衡發展的任務更艱巨、情況更復雜、道路更漫長。必將伴隨著縮小學校間辦學水平差異、整體提昇教育質量的全過程;伴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別的全過程;伴隨著解決區域經濟社會不平衡、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過程。
建議在今後工作中,各級政府進一步轉變觀念,在投入方面繼續加強對薄弱地區的傾斜,在兼顧效率的同時優先考慮促進教育公平。(記者趙婀娜)
高教質量
提高創新能力
『高等教育要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緊密結合,提高教育質量和創新能力。』
——摘自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謝維和代表(清華大學副校長)
從高等教育自身使命來看,人纔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都應緊密聯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這是高等教育同其他教育不一樣的地方,也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核心問題,應圍繞這個問題來談教育質量與創新。
以往,學校資源配置多按照知識體系特點和規律安排,這從知識體系的傳承來說是合理的,但從知識創新角度來說就顯得不夠。高等教育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相結合,就要求大學對學科結構和學術資源進行重組和優化,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學科。這對進一步提昇大學原始創新能力非常重要。這樣的戰略性新興學科必然是多學科的結合,並以某個關鍵領域和重大戰略問題為依托,這也應關注和加強。 (記者趙婀娜)
資助體系
制度保證有學可上
『免除3000多萬名農村寄宿制學生住宿費,其中1228萬名中西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生活補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摘自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張鍾寧代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去年各類國家政策性資助金額累計超過700億元,這筆錢花得值。一套完整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建立,是對憲法規定的公民受教育權的具體落實,從制度規范上保證了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無學可上、求學無門,這事關國家與社會人纔資源的培養和儲備。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投入再多也不為過。建議國家進一步提昇資助體系的內涵,待條件成熟後,可以考慮擴大受助學生范圍,將素質教育、人格完善、就業創業等高層次內容納入資助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