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長袖飄舞,歌聲悠揚。3月10日上午,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春季學期入住新校園暨開學儀式,在重建一新的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隆重舉行。
伴隨著結古鎮居民們的歡笑和淚水,玉樹16所中小學校的16959名孩子,穿著整齊的校服,參觀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胡錦濤總書記的莊嚴宣言,時刻激勵著玉樹災區人民砥礪前行。
不到兩年,玉樹地震災區843個項目開工,佔總規劃項目的66%;累計完成投資208億元,佔規劃總投資的73%;基礎設施項目開工率69%,城鄉住房完成率85.9%,大部分農牧民喜遷新居,大部分學生回遷新校捨……
從廢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災後的第二個春天,玉樹已經舒展全新的畫卷。
有一種信念,凝聚力量
雪後的結古鎮,一所所民族特色濃郁的新校捨,是最美麗奪目的建築群。
窗明幾淨的教室、紅綠相間的環形塑膠跑道,功能齊全的計算機房、實驗室、圖書室……由部隊援建的玉樹州孤兒學校分外搶眼。
截至2010年12月31日,青海省教育廳累計接收救災款物折合人民幣3239萬餘元。
北京、遼寧的援建者來了。兩個對口援建省市把各自先進的發展理念、成功建設經驗和優秀的地域文化,帶到了玉樹。
中鐵、中建、中鐵建工和中水電的數萬名工程人員,千裡迢迢趕赴災區,給予災區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智力援助。
“等靠要不是辦法,勤努力早建家園”,玉樹千千萬萬乾部群眾,也迅速從廢墟中頑強站立,動手建房,進山修路,重建家園。
有一種堅強,挺立玉樹
玉樹地震波及6個縣19個鄉鎮的99所學校,其中結古鎮為極重災區,人口稠密,學校集中,遭受破壞最為嚴重。
在一片瓦礫廢墟中,人員、裝備、物資不斷集結,軍隊、武警、地方迅速聯動。700多個日日夜夜,重建的腳步一刻不停。
災後第二十五天,青海省委、省政府就組建災後重建現場指揮部,建立了5項重建工作機制。新玉樹的重建藍圖繪就:結古鎮將成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特色突出、環境優美的高原生態型商貿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區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地區。
2010年5月19日,教育部決定將5074名學生轉移安置到四川等7個省市區異地就讀,2000餘名學生在省內同時安置。
2010年7月10日,玉樹縣第三完全小學舉行玉樹災後重建萬人誓師大會暨第一批項目開工儀式,玉樹學校災後重建正式啟動。
2011年8月11日,玉樹縣第二完全小學舉行竣工典禮。這是玉樹震後重建第一個完工的學校建設工程。
2012年2月28日,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通過竣工驗收,完全具備了開學入住條件……
如今的新玉樹,換了人間。
3月初的三江源頭,路網縱橫,街道交織,連片的藏式現代建築替代了藍色的救災帳房。路旁行走的姑娘小伙衣著整潔。滿目瘡痍、塵土蔽日的災區記憶,恍若隔世。
有一種感恩,情滿人間
教室寬敞明亮,教學儀器先進。打開電腦,運用投影儀,老師在黑板上可以直接手寫演算公式……看著玉樹縣第三民族中學嶄新的教學樓和數字化的教學環境,剛剛回到家鄉的纔拉卓瑪沒有想到,自己的新學校比曾經借讀的天津學校還要漂亮。“感謝幫助我們的叔叔阿姨,他們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恩人。”纔拉卓瑪說。
“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學校。”幾天前,美加曾和孩子一起,坐著公交車,來到重建的玉樹縣第二完全小學。地震發生後,美加害怕過也擔懮過,不知道以後的日子該怎麼辦。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美加一家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玉樹災區的孩子們永遠都記得,從山崩地裂的那一刻起,祖國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向災區運送物資,數萬援建人員、志願者奔赴災區默默奉獻……
災區的百姓永遠都記得這一個個閃光的名字,黃福榮、杜金玉、李德業、張建華、楊勇、韓惠瑛、呂耀忠……他們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獻出寶貴生命;還有昂文索南、嚴傑纔……他們連續奮戰,積勞成疾,因公殉職。
是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群體,在生命極地以實際行動鑄就了“大愛同心、堅忍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
感恩祖國,奮發圖強!這是玉樹災區群眾的共同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