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師生校門口行鞠躬禮迎送,上課前後行鞠躬禮,師生相遇互行鞠躬禮,在河南省漯河市一中學,行鞠躬禮成了校園內的一道風景,引起社會關注的同時,也招來作秀的質疑。3月19日,校方向記者坦言,學校推行的是以禮治校的措施,三年多來行鞠躬禮已經成為習慣,旨在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如果硬要說是作秀的話,那麼師生已經習慣了這樣作秀。
采訪中,記者在漯河十五中校看到,上下學時間校門開啟,有4名胳膊上戴著“值日”紅袖章的老師6名身著校服的學生列隊校門兩側,向經過校門的師生們行鞠躬禮,進出的師生還以鞠躬禮,行禮是認真的,沒有打鬧笑罵的場面。據觀察,學生每堂課前後,起立坐下時也要給老師行鞠躬禮,並且在校園內,學生遇到老師,都要彎腰行禮,老師也會認真還禮。可以說,謙謙師生4個字在這個學校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這是學校推行德育的一個具體表現。”學校校長王鄭生告訴記者,學校的生源基礎非常差,都是被重點初中錄取剩下的學生,他們學習基礎差,素質相對低點,打架斗毆時有發生。
再者學校位於城郊交界處,有很多留守兒童,難管理,很多老師都頭疼。為了尋求突破,經過多方調查和反復研究,學校推出了以禮治校的措施,把忠孝確定為校訓。“給師生講忠孝的道理,讓孩子知道好好學習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同時也讓老師認識到,教好課就是盡到責任,就是盡忠。”
據了解,這種“忠孝”教育推行3年來,學生由不習慣到慢慢適應,到最後竟然變成了一種習慣,學校風氣及學生面貌也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
李銘老師告訴記者:“自從我們學校進行禮儀教育、道德教育以來,學生的素質提高了,上課的時候也認真聽話了,特別是說髒話的少了,變得文明了,懂事了。”
據介紹,學校還開設了閱讀課,讓學生們閱讀背誦《弟子規》等國學經典,讓學生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該校以禮治校,尤其是師生在學校門口深鞠躬行禮,引起社會很大反響,大部分市民和家長都理解,認為是好事,有助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塑造學生良好品德,他們或多或少地從學生的表現上感受到了這種教育帶來的變化。但也有部分人認為,這是作秀,搞花架子,花費精力和時間用在經典誦讀和禮儀施教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從科學的角度講,一個習慣的養成,一般情況需要90天時間,而我們到目前已經堅持3年多了,已經成為習慣了,而且這樣的習慣已經給師生帶來可喜變化。部分師生從前不想行鞠躬禮,現在看到我們這樣做,有這麼好的效果,也就自覺自願的去做了。這怎麼能是一種作秀呢?如果說是在作秀話,師生已經習慣了這樣作秀。”對於質疑,校長王鄭生自有說法。他說:“我們的這種舉止,是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做基礎的,以禮治校,忠孝立校,這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中是能夠找到答案,老祖宗就是這樣做的,只不過是後人沒有把它堅持好而已,現在我們只不過是把他重新撿起來,繼續往下做而已,這怎麼能叫作秀呢?”
校方表示,他們會堅持把道德教育辦下去,讓孩子們在可塑性很強的時候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教育事半功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