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七門課只發一本書,大學教材靈活選定受學生歡迎
看書還是筆記?這是個問題
新學期開學以來,教材的事情讓不少同學搞不懂,有的專業7門課只發了1本教材,而有的一學期就要學16本『大部頭』教材。老師們選教材,究竟有何標准?
近日,醫科學生『simon仔』發出一條微博『曬』了一下自己本學期的教材,16本,摞起來足有半臂高,《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婦產科學》……『大三下……一學期……』 『simon仔』的言語中流露出頗多無奈。隨即有網友留言鼓勵:『同情,但想想我們以後有可能躺在手術臺上,還真怕你們拿著刀子在想,當年書上是怎麼說的。兄弟姐妹加油啊。』
與『苦逼』的『simon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南師范大學某文科專業同為大三,本學期要上7門課,卻只發了1本教材,其他6門課老師沒有要求學生們訂教材,完全靠課堂筆記和老師講義。
教材的多寡,學生們自己怎麼看?記者近日分別采訪了多位文科生和理科生,發現他們對此的看法有著鮮明差別。
文科生老師不要求就不訂
記者采訪發現,文科學生普遍不願訂教材,即便老師要求,他們也會去向師兄師姐借,或者從圖書館淘,湊合一下。暨南大學的文科生阿妍告訴記者,『大一大二時,我都很聽話地買教材,可後來纔發現教材要麼跟老師的講義差不多,要麼是理論性很強的「大磚頭」,買了也基本都不看,既浪費錢又浪費空間。而且考試只要靠上課筆記,或者老師給的ppt就可以通過。大三乾脆就不買了,萬一查資料要用,圖書館也都能借到。』
華師的張同學認為,訂教材要看課程重要與否,比如一些必修課的專業書,或是涉及很多技術知識的書,如photoshop之類的,訂教材比較好,人手一本,方便使用。她還建議,一些公共課,如毛澤東思想概論,教材循環利用,可以節省很多資源和金錢。
理科生一年四五百不算多
與文科生不同,理科生普遍傾向於訂教材。『我認為還是要訂教材,像我們數學專業的,老師根本不做課件,基本都按照課本來上課。有時課上消化不了的知識,還要課外自己看書溫習。自己買一本,用起來方便。』數學專業的黃同學說。
華工土木工程專業的小徐告訴記者,他身邊的同學基本都會訂齊所有教材,『每年花四五百塊錢買教材是很正常的。我們理工科的還是需要看書好一點,畢竟很多知識都在書裡。教材買了也不是只用一時,不少專業課教材畢業以後還有用的!』
老師因課選材,不搞一刀切
其實,訂不訂教材,高校老師有自己的一套判斷標准,一位文科老師告訴記者選擇教材的基本原則是:涉及學科基本理論的必修課需要訂教材,選修課訂不訂教材應視情況而變。記者采訪發現,學生們更歡迎那些靈活選用教材的老師。
華師的羅姓老師告訴記者,必修課他會要求學生訂教材,選修課則會給學生推薦幾本書看。『我不主張強制學生訂教材,學生應該有自主選擇權。畢竟大學的學習方式、考核方式、學習理念都與中學的不同,加之不同的老師對於課程會有不同的認識,因此授課方式、與學生的互動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大學的學習更多元,更開放。我認為文科的學生還是要多看書,看各種各樣的書,博采眾長,以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內涵,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某一本教材。』
此外,教材知識滯後、同質化嚴重,也是部分老師放棄現成教材的原因。羅老師表示,教材裡的內容一般都會較現實滯後,這點還可以理解。『還有不少教材存在著同質化嚴重、無獨特觀點的現象。教材要對知識、對學生、對社會負責,編教材最好要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不要人雲亦雲。』
也有老師指出,現在很多學科不乏好教材,但更多的是抄抄寫寫,濫竽充數。『編教材還是要有自己的觀點,不能囿於前輩的權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