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近來,杜甫顯得特別忙乎,一些網友不斷對高中語文課本裡的“詩聖”畫像進行創意涂鴉,整得老杜時而手扛機槍,時而懷抱美女,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一時間,這位懮國懮民的嚴肅詩人儼然變身為娛樂大眾的網絡紅人。對這一現象,有人樂在其中,有人認為無傷大雅,但也有人頗有微詞,斥這種惡搞為無知的、淺薄的、低俗的。
說網民的這場狂歡純粹是為了好玩,恐怕並非如此簡單,但愣要說這是辱沒傳統,又顯得過於上綱上線。在筆者看來,“杜甫很忙”更多地反映了現在的一種社會心態。一個無厘頭的涂鴉引來如此多的圍觀、追捧,其中也許有網友的無聊寂寞,也許有個別人的幕後操作,但不管怎樣,這場對杜甫的“再創作”風潮無疑是在某一點上觸發了社會公眾的興趣點。這個點是什麼,對我們研究網絡惡搞背後的社會心態尤為重要。
其實,像“杜甫很忙”這樣的網絡惡搞已不是第一次出現了,且如今的網絡輿論似乎也有這樣的趨向:越是解構的、無厘頭的話題就越容易引來共鳴,而那些主流的、嚴肅的、立意宏大的題材卻往往受到戲謔和調侃。從“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到“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從創意PS到課本涂鴉,這些在平常看來都不是個事的事,在網絡上竟能如此惹人關注,也不能不說是“奇事”一件。這一方面固然有一些網民盲目跟風的因素,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反思,傳統的宣傳引導方式是否契合人們今天的口味。
一種社會現象出現,必然有其深刻的現實背景。網絡惡搞層出不窮,其中有網民熱衷參與、釋放創意的因素,也不乏社會批判意味,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惡搞已成為一些網民宣泄情緒的重要渠道。網絡傳播有其獨特的地方,對於這類網民狂歡,我們不能僅停留在某些義正詞嚴的道德批判上,更得思考這種無組織的集體行為背後究竟是怎樣一種社會心態。只有把握住這種社會心態,我們對一些現實問題纔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