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下午6時,一彎新月剛掛上天空。"呀,月亮出來了,它會有行進的方向。"哈佛大學法學院圖書館正門前不遠處,站在草地間的趙文婷指著還不明晰的月亮,讓我們抬頭看。
"她看過一個學期的月亮。"同行的沈忱"揭"了趙文婷的"老底"。
原來,“看月亮”是趙文婷上學期所選的教學法課的內容之一,這門課旨在觀察一個人的學習過程。去年8月,趙文婷赴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發展心理學專業讀研究生,沈忱和她同時進校。二人選擇了同一研究項目。
“有機會做老師,要帶小朋友看月亮”
趙文婷很喜歡教學法課,這門課的特別之處是考察方法:選課的學生每周寫一篇關於本周閱讀、課程想法的周記,學期末總結一個學期以來自己思維方式的變化。這正是關注思維方式的趙文婷所看重的。
“我看月亮最有熱情時,是每晚從8時開始,每隔1小時出去看一次,直到次日1時。”通過對月亮的觀察,趙文婷對月亮、地球、太陽三者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直觀了解,更大的收獲是“上了這門課後,感覺做老師非常重要。以後有機會做老師,也可以帶小朋友一起去觀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