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圖片信息黎青作
日前,微博上一組湖北孝感一中高考(微博)班學生集體在教室打吊瓶的圖片引起關注。孝感一中稱,學生打的是補充能量的氨基酸,為了不耽誤學生復習,也省得學生們在醫務室和教室之間來回跑,所以學校就安排學生在教室內打氨基酸。(5月6日《長江商報》)
對於靜脈輸液的危害,近年來我們已了解很多。在許多國家,輸液是僅對急救、重癥和不能進食患者使用的“最後給藥方式”。補充氨基酸,難道不能用其他更合適、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方式嗎?比方說,在孩子們的午餐中增加營養,最後衝刺階段發放雞蛋、牛奶和水果……
教育界出現這種咄咄怪事,不僅是學校懶政思維的反映,也是教育趨向功利化的一種極端表現,說明教育中的人文傳統、人本傳統正在流失。“吊瓶班”裡被懸掛的豈止是氨基酸,還有孩子們的健康、正確的價值觀和充滿朝氣的青春生活。如此看來,真正需要補充“氨基酸”的是教育體制本身。 (陳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