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村裡的雙胞胎雙雙考上了一本線,聯歡這個小村子炸開了鍋。
雙胞胎兩兄弟都是學理科的,哥哥陳龍考532分,弟弟陳虎考494分。
兄弟倆的成功,讓當地村民驚奇地發現,兩年時間,這戶人家的四個子女全考上了大學。
雙胞胎父母是村裡為數不多的,“留守”在村裡的家長。這個家庭的大女兒去年考上了畢節學院,二女兒今年上了二本線,一對雙胞胎兒子考上了一本線。
不少家長開始反思,作為父母,該留在孩子身邊陪他們成長,還是讓孩子留守在家外出掙錢?
父母孩子責任明確
這對雙胞胎生於1993年8月,容貌和性格都極其相似。
他們幾乎同時感冒,同時上廁所。有時候連父母都難以分清誰是陳龍,誰是陳虎。
他們四五歲時,哥哥意外摔了一跤,撞破了額頭。傷好後,額頭上留下了包青天式的“月亮”。後來,這個“月亮”被大家當成了區分孩子的記號。
陳龍、陳虎的興趣愛好相同,都喜歡打乒乓球和籃球。略為不同的是,哥哥性格穩重,弟弟的性格開朗些。
小學和初中,兄弟倆都在同一個班。
中考時,哥哥比弟弟多三分,雙雙考入了畢節市民族中學。
雙胞胎兒子纔幾歲時,陳幫能就患上了風濕關節炎,兩個兒子在10歲左右,就和兩位姐姐、母親一起做農活。
“上初中後,這兩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周末或者假期就非常勤奮地乾農活,長得一模一樣的弟弟牽牛給哥哥犁地,大家看上去覺得非常有趣。”爺爺陳興禮特別自豪。
在農村人看來,能讀書,還能乾好農活的孩子是非常優秀的。陳興禮認為,孫子陳龍、陳虎具備了這兩個條件。
陳龍和陳虎上初二時,假期中就承擔了家裡最重的農活,陳幫能覺得孩子們特別懂事。到了孩子讀初三時,他的病漸漸好了些,於是和妻子每天起早貪黑地乾活,讓孩子們多些時間學習。
前幾天,雙胞胎考上一本的消息傳回老家後,整個聯歡村民組炸開了鍋。
當地不少家長慕名前來陳幫能家串門,順便問問他兩年不到家裡出了四個大學生的教育經驗。
這時,陳幫能難掩心中的喜悅,他笑著說:“也沒啥經驗,我經常打電話給孩子們,讓他們專心學習,不要擔心家裡。至於讀書用的錢,是家長該操心的事,孩子們關心的只有學習。孩子和家長各司其職,明確自己的責任。”
暗自較勁的“海爾兄弟”
在陳幫能心中,這對兒子就像動畫片中的“海爾兄弟”一樣,勇敢、勤勞、樂觀。
三年前的中考,哥哥的考分比弟弟多了三分,這讓陳虎一直耿耿於懷。
“同樣的年齡,同樣的父母,同樣的老師,同樣的學習,為什麼我就比哥哥差三分呢?”陳虎在心裡告誡自己,一定要超過哥哥。
陳龍認為,自己雖然只比弟弟大一點,但畢竟是哥哥,一定要體現出哥哥的優勢,在學習上成為弟弟的目標。
就這樣,兄弟倆在讀書上暗自較勁。
進入民中後,陳龍讀高一(12)班,陳虎讀高一(7)班。兩人將鬧鍾調到了凌晨6點,鬧鍾一響,就立即起床學習。在夜裡,也要學到晚上12點以後,纔睡覺。陳虎說,有時候自己想偷懶一下,但看到哥哥在學習,也不敢松懈。
第一學期考試下來,哥哥總分仍然比弟弟多幾分,這讓陳虎很不服氣。陳龍感覺他所在的班級學習氣氛較好,於是想讓弟弟也來自己的班級。
怎麼辦呢?
陳龍想,去找校長吧。
從農村剛來城裡的學生,去找校長需要很大的勇氣。
他記得走進校長室時,整個空氣都緊張了,好一會說不出話來。
“我被領導的氣勢嚇住了,後來我還是結結巴巴地說出來找他的原因,因為我的內心有種堅持和反抗,我不斷告訴自己,一定要把話說出來。”陳龍說。
按照學校規定,學生不能隨意調換班級。第一次,校長沒有同意,後來,他又去了第二次;再後來,弟弟陳虎也去求校長;一來一往,次數多了,校長和老師們都被這兩兄弟感動,就讓陳虎也讀高一(12)班。
在一起讀一個學年後,面臨分班,兄弟倆就被分開了。
哥哥讀14班,弟弟讀9班。每次模擬考試,弟弟總差哥哥幾分。但弟弟一直想,高考時一定能趕上甚至超過哥哥的。可是成績下來,哥哥532分,弟弟494分。
“我的英語比哥哥略差,今年高考,我努力考了110多分,以為超過了哥哥,可是他竟然考了120多分。我們相差38分,主要就是他的數學和英語分數比我略高。”陳虎有些無奈,這個哥哥對於他來說,簡直是一直都處於“無敵狀態”。
高中只買過一套新衣
陳龍的班主任嚴子超和陳虎的班主任鄭剛都說,這對雙胞胎穿著非常朴素。夏天穿T恤和運動褲,三年的冬天,他們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沒啥變化。
兩個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很刻苦,很有禮貌。陳龍和陳虎都是走讀,晚上學校有三節自習課,他們可以不上第三節,因為第三節課到晚上10點多,可是這兩個孩子堅持上完課再回去,非常刻苦。
陳幫能告訴我們,“海爾兄弟”上高中後就沒買過衣服。
他們最新的衣服是,三年前去畢節讀書前,在撒拉溪街上花兩百元買的兩套。沒有想到,這兩個孩子就穿著這套新衣加上初中的舊衣服讀完了高中。“我好幾次說給他們買衣服,他們都不乾,說與其買新衣服,不如給點錢買學習資料。”
陳龍說,畢節民中裡許多同學都是農村去的,大家並不攀比衣著,大家看重的是學習成績。“我們班主任嚴子超老師老家是威寧的,他穿著非常朴素,經常講他小時候走出大山的艱苦生活。老師都穿得朴素,我們也就不會要父母買新衣服了,能穿就行。”
他說這話的時候,父親陳幫能眼裡淚花打轉。他說:“這是孩子們懂事,知道家裡經濟困難。”
陳龍則笑著說:“是衣服的質量太好,穿不爛。”
“對!都三年了,看起來還像新的。”陳虎補充說。
陳幫能家去年一年的總收入是6000元左右。雖然讀畢節學院的大女兒在學校申請了助學貸款,可每月給她400元左右的生活費,基本用完了。
二女兒和雙胞胎兒子讀高中的費用,主要靠借。
陳幫能家修的四間平房已經十多年了,可是至今房屋裡面連石灰水都沒刷過,看上去黑不溜秋的。
前幾年,同村一些將孩子留守在家外出打工掙了錢回來的人建議他:“你應該和我們一起外出打工掙錢,把房屋裝得漂亮一點。”
陳幫能搖了搖頭,拒絕了對方的好意。
他知道,如果自己外出打工了,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成長過程中會非常艱辛,甚至會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走上歧途,這樣的例子在農村比比皆是。
決不“留守”的雙胞胎
談到對留守家庭的看法,雙胞胎兄弟異口同聲地說:願和父母一起勞累,但決不留守在家。
聯歡位於畢節市七星關區撒拉溪鎮雙龍村,和全國不少農村一樣,村裡有許多壯年都外出打工,孩子和老人留守在家。
陳幫能認為,自己的孩子們雖然苦一點,但他們知道父母是在為他們含辛茹苦,他們更能靜下心來學習。
孩子們從撒拉溪中學考入城裡的高中時,陳幫能心裡暗想,自己選擇留在家裡撫養孩子是對的,孩子們的高考成績證實了這一點。
陳龍說,雖然自家的經濟條件不太好,但由於父母在家有堅強的精神支柱,在學校,並不感到自卑。“我們和同學比可能穿著沒他們好,但我相信好的穿著將來會有的,我們的學習成績和健康的體魄,他們可能沒有。”
嚴子超說,和留守在家的學生溝通時,也要小心翼翼,擔心一些小細節傷了孩子們的心。
即便他們做錯了事,也要心平氣和地溝通。作為班主任,他經常利用早晚自習課和學生們聊天了解學生們的想法,時間久了,同學們私下都叫他“超哥”。
他說,用這種方式,引導那些性格孤僻的孩子們,讓他們認真學習,知道父母雖然在外,但還是老是在關心他們,通過聊天,讓他們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事。
這對雙胞胎考上一本的結果顛覆了當地一些家庭對孩子教育的觀念,以前一些人認為大學生難找工作,因此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對比當地同齡人的處境和雙胞胎今天高考的成功,一些家庭明白,錢或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然後積極樂觀走向社會。
最直接的影響是,得知雙胞胎考上了一本後,陳幫能的三弟家直接搬到了畢節城裡,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從小學就接受城裡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