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責任感缺失還是現實太殘酷?
如今,“在大學期間不談戀愛是人生中的一大遺憾”已成流行語。告別忙碌的高中來到大學,不少人失去上進動力,談戀愛成為他們打發時光的好選擇。相當一部分人對自己沒有定位,也不明白愛情的真諦,很多人只是因為身邊朋友開始談戀愛,便加入“盲從”的大流。
記者調查發現,由於缺少對於婚戀方面有效引導,一些大學生戀愛動機不純,“功利主義”明顯。不少人談戀愛單純為積累經驗、派遣寂寞和滿足需求,責任感嚴重缺失。相當一部分人戀愛主要目的並非為了真愛或走向婚姻和家庭,只是尋求精神寄托和相互慰藉。還有個別人是為了享受更好的物質條件。因此,畢業季成為檢驗真愛的試金石。多數不成熟、動機不純的戀情最終止步於畢業季。
更為直接和深層原因或許在於嚴峻的社會現實帶來的壓力。龔海燕女士表示,“90後”大學生更像成長在溫室裡的花朵。“他們長期生活在沒有金錢誘惑和缺乏工作壓力的避風港中,一旦步入社會,殘酷的現實會撕開愛情的面紗。等待他們的將是就業、買車、買房等最現實的命題”。在她看來,“畢業分手”現象很大程度源於對現實的無奈,同時也與“90後”群體普遍表現出的逃避問題的心態有關。“他們從小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缺少獨立承擔責任的意識與能力。”
龔海燕表示,家庭教育是不少人選擇“畢業分手”的重要原因,她建議父母在這方面應給孩子足夠空間,尊重子女意願。
近年來,《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緣來是你》等電視相親節目湧現,引起社會關注。作為此類節目重要參與和收視群體,大學生正在遭受非傳統婚戀觀的激烈衝擊。
長期關注媒體對青少年及大學生影響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趙雲澤副教授認為,電視和新媒體發展給大學生婚戀觀變遷帶來一定影響,但並非主要原因,“畢業季分手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而家庭和教育的影響是最主要的。”
有專家明確指出表示,畢業分手成為常態的現象直接反映出當前大學生婚戀教育和責任教育的嚴重缺失。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何光滬認為,計劃經濟時代,夫妻“兩地分居”很多,戶口和工作制度造成很多“牛郎織女”,但婚戀關系比現在穩定。現在戶口和工作制度比計劃經濟時期自由得多,“現實的距離”大大縮短。所以“分手季”主要不是由客觀因素造成,“婚戀觀價值觀是重要原因。”
“我們需要怎樣的愛情?”
愛情是人類中永恆的主題。對於大學時代的愛情,不同人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大學就應多體驗與不同的人在一起。”還在上大學的小陳不久前剛和男友分手,她認為大學生戀愛選擇應多元化。“戀愛和結婚這兩件事應該分開,戀愛可隨心,只要結婚慎重就行。”小陳表示非常理解那些畢業分手的情侶,“大家都年輕,事業心重,機遇也多,分手了可能對各自今後發展都好。我覺得這也是對家庭的負責。畢竟只有自己先安定下來,父母纔能放心。”
小陳的觀點代表不少“90後”的態度。
劉晶感覺分手與婚戀觀並沒有直接聯系,而是與個人關系更大。“不管分還是不分,都要作出犧牲。遵從現實分手,犧牲了兩人感情,努力在一起只能犧牲自己。”她認為明智的選擇是放棄感情,發展個人事業。
相比之下,大學畢業14年的小張對愛情的看法相對保守,“及時行樂”的感情對小張來說不可想象。“大學生畢業分手是他們的個人選擇。但不能不負責任地玩弄感情。”他認為這與現在大學生普遍缺乏科學的婚戀教育有關。
趙雲澤認為,真正有感情的戀人很難因畢業分手。“這個年代找工作沒有強制性規定,如果感情足夠好,距離問題總有辦法解決,相隔再遠愛情也不會破裂。如果感情不牢固,畢業季就恰恰為想分手的情侶提供了合適理由。”他建議,大學生不要抱著“物質”的動機或“玩玩的”心態去尋找愛情,真正的愛情應以愛情本身作為出發點。
知名教育學者郭簃認為,畢業即分手這種現象或多或少與當前大學生缺乏相應教育支橕體系有關。他建議應在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盡快補上婚戀教育和責任教育這一課。
何光滬教授則認為,從社會層面考慮,除了補教育的課外,還應從改善社會風尚和就業環境入手,緩解年輕人就業和求生難題,使之在婚戀考慮中的比重大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