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讓每個孩子都有學上,讓每個孩子都上好學——站在教育規劃綱要出臺的歷史節點上,這兩句話更能概括中國教育的使命與追求。
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兩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從沿海到內地,各項落實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增加教育經費投入、新建擴建幼兒園、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對於一幅需要十年纔能完全展開的宏偉畫卷來說,兩年只是開端,但這個開端所奠基、勾畫和展示的,恰恰是這輪史無前例的教育改革最根本的主題,那就是回應老百姓呼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貼近民生的教改道路越走越寬
“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將投入500億元,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困難地區發展學前教育。2011年,國家遴選千所示范性中職學校,校均投入1000萬元。
僅僅是在兩年前,很多城市的家長為了送孩子上心目中的好學校,不得不花錢、托關系,甚至舉家陪讀。
山西晉中北田村村民郝巧根,為了讓女兒進城讀書,不惜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那時“房租高了,土地撂荒了,收入少了,吃肉的次數少了”。
“二三流學校學生往一流學校跑,農村學生往城裡跑。”一位老校長一語道出當時中國教育人口的走向,結果是“一流學校人多得擠不下,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人又少得辦不下去”。
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今天,生活日漸寬裕的中國老百姓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仿佛一夜之間,剛剛“有學上”的人們,開始迫切地要求“上好學”。對於一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教育體系、受教育人口最多,且剛剛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的大國來說,這樣的需求似乎來得太快、太急了。然而,對於孩子成長和家庭幸福來說,這樣的需求並非沒有道理。
因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信息化社會,受教育程度越來越與個人前途命運、家庭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單從就業率指標來看,世界經合組織34個成員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平均比高中畢業生高9%。
再急切的家長心裡都明白,教育從普及走向優質有一個過程,優質學校不是一夜就可以形成的。於是,擇校一度成了一部分人為自家孩子“上好學”的不二選擇。與此同時,為了上一所好學校,競爭的“起跑線”一再提前,甚至延伸到學前教育。
擇校猶如“飲鴆止渴”,由此造成的無序競爭,更使得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出現了“貧者益貧,富者益富”的“馬太效應”,嚴重影響了教育公平的實現。
學前教育入園難、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如何解決這一系列熱點、難點問題,讓更多的孩子都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既是生活條件逐漸好起來的億萬家庭最深切的呼聲,也是教育規劃綱要著力破解的難題。
在追求“上好學”的目標上,國家意志與民眾呼聲達成了最大程度的共識,那就是把優質教育的“蛋糕”做大!
針對“入園難”問題,2010年1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乾意見》,提出“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將發展學前教育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將投入500億元,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困難地區發展學前教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上實施學前教育系列重大項目。根據計劃,3年內,各地將新建改擴建幼兒園9萬多所。這些消息,讓心急的百姓笑逐顏開。
為了治理“擇校”頑癥,各地打出“組合拳”:
切斷利益鏈——江蘇鹽城化解學校債務、杜絕擇校費;改革指揮棒——山西晉中優質高中向所有初中分配招生指標;共享教育資源——四川成都打破城鄉界限、一體化集團化辦學;強化師資隊伍——浙江嘉善提高農村教師待遇、鼓勵雙向流動。
“沒交一分錢,沒托一個人,孩子名正言順上了鹽城實驗小學”,家住江蘇鹽城的周先生說,孩子在家門口的好學校讀書,是他兩年來最開心、最幸福的事情。
然而,如果僅僅滿足家長們“上好中學,考好大學”的單一教育訴求,即使優質中小學的“蛋糕”做得再大,教育改革的路也難免會越走越窄。合理引導家長的教育需求,完善教育體系和結構,辦多樣化的教育,走多元化的成纔之路,纔是真正貼近民生的教育改革之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含其中》的報告中曾指出,教育系統不可能無止境地滿足迅速增加的需求,此時教育需要作出選擇。而教育的選擇就是社會的選擇。
教育改革的選擇其實有兩種:一種是有求必應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另一種是高瞻遠矚地引導社會的教育價值取向。如果深入觀察這一輪教育改革,我們不難發現存在“雙輪驅動”的現象,即在為老百姓提供“想要的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社會“應有的教育”,職業教育即是一例。
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以來,各級政府傾其所能,積極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力圖做大另一塊“蛋糕”,為更多的孩子提供同樣優質的教育,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搭建更為廣闊的成纔空間。
2011年,國家遴選1000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並予以重點“武裝”,校均投入1000萬元。加上之前已經建設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校均投入2000萬元),職業教育也有了國家級“重點學校”,據悉,第二批371所中職示范校建設也已立項。這些優質重點職業院校,是國家經濟建設的排頭兵,也是響當當的優質教育品牌。
國家投入156億元,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
力推校企合作,組建近500個職教集團,5600多家企業參與,涉及43個行業,覆蓋30%的中職、80%的高職院校。
打通中職與高職的通道,拆除中職和高等教育的藩籬,注冊入學、“技能高考”等在一些地區開始試點。去年,湖北省500多名沒摸過普高教材的中職生進入了大學。
“過去在黑板上‘跑’火車,現在在動車組模擬仿真駕駛系統上‘開’火車。過去畢業生操作技能不強,學生就業困難。現在我們的畢業生,用人單位搶著要。”北京鐵路電氣化學校校長胡定軍的一番話,折射出整個中國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