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有次我問孩子們:“這些天游學開心嗎?”“開心!”“為什麼開心呢?”我本想他們說說行程中印象最深的景點與感悟,可他們卻說:“因為買了很多東西!”
在我的團裡,曾有女孩在星光大道給媽媽買了某國際知名品牌的皮包;同事的團裡,曾接到一位父親的微博留言,說給孩子帶了信用卡,囑咐他買塊10萬元的手表,怕孩子弄丟,希望老師代為保管。個別孩子全程都急著去購物,還有的孩子到了哈佛、耶魯、國家博物館,直接在大門外的集合點捧著iPad蹲在樹陰下打游戲……
我想說,游學確實會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但若組織者和家長引導不當,孩子游學也可能一無所獲。市場需要規范,同時家長也要思考:讓孩子出國游學是為了什麼?
——上海華申留學游學部負責人、美國游學團領隊蔣毅
我女兒讀中學時,學校接待日本中學生來中國修學旅行,我女兒帶了4批日本師生住在家裡。日本師生每次至少住一個星期,孩子負責陪同,這是我女兒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外國學生。另外,女兒也可以報名去日本,每次20多天,住在日本學生家裡,這就是所謂的游學。
我認為這是一種很深入的交流,這種閱歷會增強世界各國青少年的互相理解和對各種文化的包容度。我女兒現在是中國新聞社駐日本的記者,3年裡經歷了日本大地震、海嘯、核輻射,都在最前線采訪,她對日本的了解可以說就是從中日學生的相互游學開始的。
游學是青少年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但現在大批中國孩子出國,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成人化、貴族化——路線是走馬觀花的成人路線,住豪華酒店、吃法國大餐、逛老佛爺、買奢侈品,這是一種誤區。其實,青少年可以先考慮國內游學,在對本國文化有充分了解、感受的基礎上,再考慮國外游學。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
我的孩子今年讀小學四年級,這個暑假妻子送她參加了一個美國游學團,孩子回來後我了解到,團隊很多時間都在購物,還有到拉斯維加斯賭城的行程,孩子對此行的感受主要是“好玩”。我聽說,還有很多更小的孩子也參加了海外游學團。
我在反思,孩子太小就出國游學,對語言和社會的理解力很有限,而游學的目的是“學”,過早游學是否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特點,難以達到游學的真正目的?也許,我們在搞清楚何為游學、何時游學、游學何為的基礎上,應冷靜地思考一下:低齡的孩子是否適合海外游學?我們是在跟風,還是孩子真的需要海外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