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現在中國精英大學的博士後的最高理想是考公務員。”原哈佛大學教授、新儒家代表學者杜維明在8月31日舉行的2012廣州論壇上的一番話引發熱議。有學者指出,這體現了當代中國人普遍的“工具理性”思維,也有學者認為精英當公務員未必不是好事。
杜維明在談到新型城市化時指出,城市化或現代化有多重維度的內涵,其中一個重要內涵是人的發展。杜維明直言:“我感到,文史哲在整個中國文化包括香港、臺灣、新加坡是破產了,破產到了一個可笑的情況。現在中國精英大學的博士後的最高理想是考公務員,考不上就覺得非常丟面子。”
在昨天論壇的集體采訪環節,有記者引用杜維明的這番話向其他學者詢問引發討論。澳門城市大學校長顏澤賢教授認為,中國的人文精神不是喪失而是“遮蔽”。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在治國理念、國民心態上“工具理性”佔主導地位,這種情況也體現在大學中。學校教導學生好好學習,畢業以後找一個好工作,這是注重功能主義、實用主義,是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階段,但這個階段也不能太長,中國現在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會逐漸地找回人文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金元浦教授指出,大學精英考公務員主要是體制性問題,很多人認為“做官”有許多潛在的好處,這是由於制度上的不完善,帶來大家的某種期許。但總體上說,精英分子進入政府沒什麼不好,大家也希望更好的人來治理國家。
顏澤賢也認為,人文學者等到行政管理部門任職是好事。“國家在剛剛起步的時候,官員往往是學工科理科的比較多,之後是學經濟的,接著是法律,最後是人文。按照這樣的規律,人文學者到行政部門,有利於影響各級政府的決策,以越來越注重人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