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如果從入學第一天起,詞典裡就只有“拼搏”“奮斗”“成功”這幾個可憐的詞,不認真思考道德是非、人生意義及社會公正等問題,那麼如何真正安身立命?
“不用說別的,單看今日的大學校長們,將官員之做派做足,掃學人之斯文於塵埃,就知道物質繁榮之世未必不是精神貧困之際。”
這不是一個校長的開學典禮講話,也不是一個批評家的討伐詞,這是清華大學等現實的壓力面前,一部分學子早早地“委身於利,聽命於勢”,在應該懷抱理想的年齡早早地失去了理想與信念。幾個月前,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就曾批評道:“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們的大學生,特別是北大、清華這些名校的天之驕子,從入學第一天起,詞典裡就只有“拼搏”“奮斗”“成功”這幾個可憐的詞,不認真思考道德是非、人生意義及社會公正等問題,那麼如何真正安身立命?
當然,承擔責任,並不是說要絕對脫離現實生活,我們不是要求大學生們不食人間煙火,尤其對那些貧困大學生來說,生存是第一位的,我們只是不想看到大學生完全沈溺於功利世俗中。未來的二三十年,中國將扮演負責任的強國、大國角色,需要一批人擔負起這樣的責任,而這批人中的絕大部分將從今天的大學生中產生。這些在校的大學生們如何認識社會,如何守望良知,如何堅持公平正義,影響著今後中國的發展方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學生們從入學第一天起就應該有長遠眼光,一方面要學會好好生活,活出豐盛幸福的人生,另一方面要努力避免功利世俗的影響,踐行公平正義,真正以建設國家、改良社會為己任。
在對大學新生寄予厚望的同時,我們更應看到,現在大學本身的功利化傾向正對大學生們的成長產生著不良影響,甚至讓一些大學生們更加無助和迷茫。正如許章潤在信中所說,“我們的棲身之處原來‘失魂落魄’,或者‘沒心沒肺’,甚至‘狼心狗肺’。”此話雖有些極端,但也道出了部分實情。“教育需要烏托邦”(教育家劉道玉語),對於這些涉世未深、可塑性還很強的大學新生們來說,我們的大學校長、老師們是不是也應該潔身自好,努力呵護學生們的理想主義情懷,為他們提供一個能夠堅守理想與信念的“烏托邦”呢?
